1933年2月至3月,紅一方麵軍(約7萬人)在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運用並發展以往反“圍剿”的成功經驗,粉碎國民黨軍40萬兵力的“分進合擊”,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並創造了紅軍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團伏擊殲敵的範例。
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約50萬人的兵力,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這次“圍剿”,蔣介石確立了持久戰與堡壘主義相結合的戰略,用“以守為攻”、“合圍之法”的戰術,在蘇區周圍廣築碉堡。此時,經過四次反“圍剿”鬥爭考驗和鍛煉的紅一方麵軍和中央蘇區地方部隊已發展到約10萬人,如果戰略戰術得當,紅軍有可能粉碎敵人的“圍剿”。可是,已在中共中央取得統治地位的“左”傾領導者,首先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當9月28日敵軍攻占黎川之後,他們指揮紅軍倉促向敵人重兵扼守的堡壘地帶進攻,結果連連失敗,遭受到重大的傷亡。
王明1934年1月下旬,蔣介石重新開始“圍剿”。這時,“左”傾領導者完全放棄了紅軍擅長的在運動中殲敵的打法,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轉為防禦中的保守主義。他們命令紅軍在蘇區的重要城鎮和交通要道構築碉堡,以陣地防禦和陣前反衝擊的“短促突擊”戰術,抗擊敵人的進攻。結果,紅軍在陣地防禦戰和“短促突擊”戰鬥中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卻沒能阻止敵人推進。
7月上旬,敵人向蘇區中心發起全麵進攻。“左”傾領導者仍命令紅軍“六路分兵”、“全線抵禦”。在激烈的戰鬥中,無數紅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央蘇區大部分喪失,形勢危殆,紅軍被迫於1934年10月實行戰略轉移——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