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1950年10月中、下旬,第一批中國人民誌願軍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高炮團、2個工兵團共約28萬餘人秘密入朝。25日10時許,誌願軍第40軍一部在兩水洞地區同南朝鮮軍第6師一部遭遇,將該敵殲滅,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當夜,誌願軍主力展開猛攻。《並肩作戰》油畫11月3日,西線之敵被迫開始全線撤退。次日,敵主力全部撤到清川江以南地區。第一次戰役於11月5日勝利結束,共殲敵1.5萬餘人,殲滅南朝鮮軍第6師大部,重創美騎兵第1師,挫敗了敵人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結束朝鮮戰爭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二次戰役(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
誌願軍突然出現在朝鮮戰場上,令美國當局和在日本東京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大吃一驚。但他們仍錯誤地估計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力量,認為這隻是象征性出兵,中國無意也不敢同美國較量。於是麥克阿瑟集中了22萬人的兵力,並於1950年11月6日開始了試探性進攻。對此,誌願軍采取了示弱誘敵深入的方針。同時,中央軍委調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入朝,全部擔負東線長津湖地區作戰,使誌願軍前線作戰兵力達到9個軍30個師38萬餘人。11月25日晚,東西兩線誌願軍主力6個軍開始向敵發起進攻,分割包圍,殲滅當麵之敵。29日,敵人開始全線撤退。12月6日,誌願軍收複平壤,並繼續向“三八線”追擊。到12月24日,誌願軍共殲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根本扭轉了朝鮮戰局。
第三次戰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
第二次戰役後,美軍集中5個軍共13個師又3個旅的兵力,在“三八線”及其以南地區層層設防,企圖阻止誌願軍、朝鮮人民軍繼續南下,以便取得喘息時間,準備重新發動進攻。為了打破這一陰謀,12月31日17時,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分左右兩路,在“三八線”上向敵軍的防禦陣地發起全線進攻。第二天拂曉前,各路部隊突破敵軍的前線陣地,1951年1月3日,敵軍全線向漢江以南撤退。1月4日,解放漢城。這次戰役,中朝軍隊9個軍30多萬人,冒著狂風大雪和零下30℃的嚴寒,忍饑挨餓,連續8晝夜迅猛追擊,向南推進80至110公裏,殲敵1.9萬餘人,把敵軍趕到“三七線”附近。為避免前進過速,陷入不利地位,彭德懷於1月8日果斷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遂告結束。
第四次戰役(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
“聯合國軍”在連遭失敗後,發現誌願軍糧彈補給困難,短時間內不會發動進攻,就利用其優越的運輸條件,迅速補充兵員和物資,從1月25日起,恢複了攻勢。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采取“西頂東放”的作戰方針,以求打破敵之攻勢。從1月27日開始,中朝軍隊首先以漢江南北地區依托野戰工事進行防禦作戰,有力地鉗製敵人主要進攻集團。3月14日,主動撤出漢城。至4月21日,將敵阻於“三八線”附近地區,敵人由進攻轉為防禦,第四次戰役結束。整個戰役共殲敵7.8萬餘人,掩護了後續兵團的集結,為舉行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
“聯合國軍”4月初進到“三八線”後,企圖以側後登陸配合正麵進攻,繼續向北推進。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誌願軍於4月22日發起了第五次戰役,於29日晚推進到漢城附近。誌願軍向前線開進接著,在東線集中6個軍,在人民軍3個軍團協同下對敵進行猛烈攻擊。5月22日,誌願軍為集結部隊進行整補,開始向北轉移。在轉移中,誌願軍也受到一定損失。至6月10日,敵軍被阻於“三八線”附近地區,敵我雙方轉入戰略對峙。這次戰役殲敵8.2萬餘人,粉碎了敵人企圖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一線的計劃,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地區,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停戰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