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軍事政策旨在保障實現國家發展戰略,使中國在21世紀中期成為強國,在亞太地區具有優勢地位,在政治影響力上、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與世界其他大國平起平坐。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就必須加強綜合國力,主要因素是國內政治穩定、經濟快速而持續地發展,提升科技發展水平,尋找和開發自然資源和保障獲得世界原料和能源。
中國認為,目前國際軍事安全形勢的特點是各種錯綜複雜的趨勢在繼續發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爭取多極化世界的運動、經濟全球化、反恐合作和協作的加強,此外,綜合國力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中國認為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是世界上一直存在著不合理和不公正的政治經濟秩序(在全球化趨勢下這種秩序就加深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新的霸權主義表現和實力政策各國對自然資源的激烈爭奪。引起中國嚴重擔心的是國際關係中一些不良趨勢有加劇的傾向,如企圖削弱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解決世界和地區衝突中的作用,軍事聯盟的加強和擴大、用施加政治壓力乃至軍事壓力來取代國際法,用人權高於主權和人道主義幹涉的理論來侵害獨立國家的主權。
亞太地區的形勢相對穩定。多數國家致力於經濟發展,國家關係得到發展,各種形式的安全和合作問題對活越來越頻繁,亞太經合組織在推動地區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組織的製度化進程基本上結束,成員國不斷擴大和加深在安全、政治、經濟、人文等領域的協作。東亞合作關係繼續擴大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增強政治互信和在安全領域的信任。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矛盾在緩解,它們之間的和平對話在積極開展。然而威脅亞太地區的一些因素也在增加:美國通過加強軍事聯盟加快部署導彈防禦係統,重新部署在這一地區的駐軍和加強自己的軍事存在;日本想方設法地修改憲法,調整軍事政策和安全政策,研製導彈防禦係統以便日後部署這一係統,明顯加強了在海外的軍事積極性;朝鮮宣布自己擁有核武器。國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依然威脅著世界。
中國在軍事安全方麵的戰略是:采取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性質的預防措施,為中國創造良好條件,減少不穩定因素。同時,中國跟隨世界的軍事發展趨勢,依靠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在科學和先進技術基礎上完善國防潛力,培養高水平的新一代指揮員和科技人才,舉行符合現代高科技戰爭條件的軍事演習。
現階段上,北京軍事政策的原則是:不參加軍事聯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支持建立無核區,除了參加聯合國領導的維和行動外不在別國領土上駐軍。這些原則並不排除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所具有的雄心,不排除有可能會因別國行動的性質而改變對使用軍隊的看法。因此,可以把中國日前有節製的雄心看作是發展綜合國力長期戰略的初級階段,這種實力將來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力。因此中國軍事理論家圈子中很流行的“戰略邊界”(戰略邊界超越了地理邊界)理論值得注意。
中國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一種十分矛盾的立場。中國在承認美國是一個穩定因素作用的同時,認為美國在這一地區的駐軍是一種長期戰略,通過遏製中國國家實力的增長確保美國地緣戰略地位具有優勢。中國認為,加強美日聯盟、華盛頓推動東京擴大參與伊拉克的戰後安排、美國決定在關島部署重型轟炸機、巡航導彈和核潛艇,正是美國這一戰略的一部分。因此中國把即將部署的美國戰區導彈防禦係統和台灣可能加入這一係統看作是美國對中國的挑釁,因為它危害著中國的核遏製潛力和中國導彈部隊的戰鬥力。
除了為中國在亞太地區的陣地提供保障外,北京的國家安全政策還涉及到國家周邊地區,包括所謂的“大外圍地區”——中亞和中東。這一政策除了要保障邊境安全外,還要保障能夠獲得自然資源和市場,以及對抗美國、日本、印度遏製中國的政策。軍事外交是中國軍事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前這方麵的活動特別積極,這一活動的意識形態動機減弱了,它逐漸成為務實的國家政策的一個要素。中國把人民解放軍的對外聯係看作是為了防止與周邊國家發動武裝衝突的外交努力的重要補充。這個活動的主要形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