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波茨坦會議(1 / 1)

人物:丘吉爾、斯大林、杜魯門、艾德禮

時間:1945年7月7日至8月2日

地點:德國柏林的波茨坦

背景回放

歐洲的戰事終於完結,剩下的就是如何收拾殘局和處理戰後事宜。為了盡早解決這些事情,1945年7月12日,蘇、英、美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舉行了二次大戰期間的最後一次三國首腦會議,此次會議的代號即為“終點”。此次會議最大的特點是人們熟悉的三國首腦被換掉了兩個。此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在4月12日,也即希特勒自盡之前便因腦溢血逝世,英國首相丘吉爾雖說參加會議,但會議期間正值英國大選,英國保守黨在大選中落敗,丘吉爾下台,會議後期由新上任的工黨領袖艾德禮參加。斯大林作為唯一一個沒有換人的“三朝元老”在會議中免不了有些咄咄逼人。

從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至7月的波茨坦會議期間,世界格局因戰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斯大林在東歐的擴張意圖再明顯不過,當蘇聯紅軍把德國士兵從占領區擠出來,自己便駐紮了進去並拒絕退出,至7月,斯大林的軍隊完全控製了波羅的海各國、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6月,斯大林甚至在波蘭建立起共產主義政府,此舉受到英、美的強烈抗議。此次會議,波蘭問題便成為雙方爭執的焦點。

東西方國家的兩大陣營終於從完全的戰時同盟中逐漸分化出來,波茨坦會議成為美、英與蘇聯關係緊張的開始,也預兆了後來的冷戰陰雲。在波茨坦會議上,三國首腦經過激烈的各懷鬼胎的爭論,終於在會議結束前簽署了《波茨坦協定》。毫無疑問,蘇聯在二戰期間的對德戰爭中貢獻巨大,傷亡和財產損失也最大,麵對斯大林的咄咄逼人,杜魯門和丘吉爾清晰地看到了一個似乎越來越強大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

7月16日,美國原子彈試爆成功,“精神振奮”的杜魯門和丘吉爾計議,將這個所謂“支配大局的偉大新事實”,透露給斯大林,使他對西方這一新型武器有深刻印象。

但斯大林聽到後麵不改色地說,希望能好好用它來對付日本人。他的反應令杜魯門和丘吉爾有些所望。然而,後來的事實表明,斯大林其實是很在意的,蘇聯後來也迫不及待地研製出了自己的原子彈。

鏡頭故事

波茨坦會議最大的意義就是,重新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對後來的國際關係影響深遠。會議上爭論得最激烈的,莫過於關於波蘭領土的西部疆界問題。西方尤其是英國堅持以奧得河、東尼斯河為界,蘇聯堅持以西尼斯河為界。在僵持不下時,最後達成協議:波蘭西部疆界的最後劃定應待和平會議解決。在此之前,不歸蘇聯管轄的一部分東普魯士和以前的但澤自由市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會議還決定,把哥尼斯堡及其鄰近地區劃歸蘇聯。至於賠償,主要由美、蘇、英、法四國管製和處置德國的政治及經濟。蘇、美、英均從沒收德國境內各自占區的資產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獲得賠償,此外,蘇聯還可以從占領區取得工業設備作為賠償。

7月26日,三國首腦在得到中國政府同意下以美、英、蘇、中四國領導人的名義發表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中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文中一張照片為1945年7月22日,丘吉爾與蒙哥馬利元帥和亞曆山大元帥在柏林觀看勝利大遊行,照片中蒙哥馬利將軍與丘吉爾似乎正在談論遊行的盛況,其餘人的表情則顯得凝重而複雜。另一張照片是8月1日,三國首腦的聚首瞬間,此時英國首相已經換成了克萊門.艾德禮、其餘兩位則是杜魯門和斯大林。陽光下,居中的杜魯門有些得意洋洋,左邊的艾德禮笑著仿佛在與他傾談,右邊的斯大林則似乎在傾聽他們在說些什麼,顯然不如英、美兩國那麼親密。攝影師記錄下了這一珍貴的曆史瞬間,展示出一種東西方陣營微妙的國際關係。

無論如何,波茨坦會議是二戰曆史上一次為時最長,也是最有爭議的會議,其影響深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