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提到的赤鬆子是道教中的一位神仙,相傳他是神農的雨師。

赤鬆子的道行很高,能夠任烈火燒灼而不會受到絲毫傷害。傳說他常常遊曆昆侖山,可以在西王母的石室中休息,還能夠隨風雨自由上下。

109歌曲“我陪阿詩瑪回家鄉”大家耳熟能詳,它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阿詩瑪的故事是中國少數民族經典的傳說故事,曾經多次被改編成戲劇和電影。

阿詩瑪是彝族小村阿著底貧苦人家的孩子,她心地善良,出落得亭亭玉立,且能歌善舞,村中的小夥子們都喜歡阿詩瑪。阿黑是一位撒尼族小夥子,他的父母因為受到土司虐待,在他12歲的時候相繼死去,他自己也被財主熱布巴拉抓去做苦工。一次,阿黑在山中迷路,被年少的阿詩瑪救下並領回家。阿黑從此成了阿詩瑪父母的義子,與阿詩瑪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人長大後在某年的火把節上互訴衷情並定親。不料,阿詩瑪被熱布巴拉家的兒子看中,他們趁阿黑外出放牧把阿詩瑪強行擄走。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關在黑牢中。阿黑聽說阿詩瑪被搶的消息,揚鞭策馬趕去救阿詩瑪,經過一番文爭武鬥,阿黑終於帶著阿詩瑪逃離熱布巴拉家。熱布巴拉父子仍不肯罷休,他們知道阿詩瑪二人一定會經過十二崖子腳,就勾結崖神,爆發山洪,企圖淹死兩人。阿詩瑪被衝進漩渦,被十二崖子上的應山歌姑娘救起,變成石峰佇立在十二崖子下。當阿黑呼喊“阿詩瑪”,石峰就應答“阿詩瑪”,她變成了回聲神。

阿詩瑪和阿黑互相表白的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不同地區火把節的過法各有不同,但都會在村口豎起一個高大的火把。人們會選一棵粗壯的大鬆樹,然後用鬆枝、幹柴和秸稈等一層一層堆成一個巨大的寶塔,在上麵插花掛果。入夜之後,人們點燃火把,圍繞在大火把周圍舉杯暢飲、載歌載舞、敲鑼打鼓。人們還手持火把在田野中奔走,希望火光可以驅除邪魔,帶來豐收和富足。

110壯族姑娘劉三姐被譽為“歌仙”,她唱歌的本領有多大?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她的故事在廣西等地廣泛流傳。

傳說中,劉三姐擅長歌唱、勇敢正直。她用歌聲讚美大自然,讚美勞動和幸福的生活,歌如泉湧,人們對她十分仰慕。一次她跟隨哥哥乘船去投親,在路上遇到當地土豪莫懷仁的管家欺壓百姓,三姐挺身而出,唱山歌救出漁民小牛之妹,趕走了管家。地主莫懷仁看上了劉三姐,仗著家中的錢財權勢要娶三姐為妾。劉三姐約定與莫家對歌,莫家得勝才能允婚。為了娶到劉三姐,莫家花重金請來三個秀才與三姐對歌,沒想到三個秀才雖然滿腹經綸,但都敗在劉三姐手下。莫家又勾結官府禁歌,三姐布下歌陣反抗官府的禁歌。官兵後來將劉三姐團團圍住,三姐誓死不屈,最後跳下懸崖。墜下懸崖的劉三姐沒有粉身碎骨,反而騎魚升天而去。以遊訪學士的身份微服私訪的欽差大臣把劉三姐的事跡報告給皇帝,皇帝下旨封劉三姐為“歌仙”,並為劉三姐立牌坊紀念。當地民諺雲:“三姐騎魚上青天,留下山歌萬萬千。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

每年三月三,壯族人都會舉辦盛大的歌圩節。歌圩節也叫歌仙節,相傳設立此節是為了紀念劉三姐。這一民俗節日從唐宋開始興盛起來,曆經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到現在。如今,廣西多地還在舉辦歌圩節,節日期間,壯族男女青年聚集在一起,身著盛裝,相互對歌。對歌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天文地理、社會曆史、勞動生活等。對歌的類型總體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稱作“盤歌”的知識問答類對歌,還有一種是男女對唱的情歌。歌曲一般采用山歌的曲調,歌詞則是即興發揮唱出來的。

111巨靈神是托塔李天王征討孫悟空時的先鋒大將,他有怎樣的本領?

巨靈神在早期神話中是以黃河水神的形象出現的,巨靈劈開華山的故事在很多古書中都有記載。當時天地混沌、山海相連,太行山、王屋山、華山一帶攔住了大河的去路,河流需要繞過華山才能繼續前行。由於流水不暢,河水常常在雨季聚集,當地常出現洪水泛濫。黃河的河神巨靈名叫秦洪海,對水患的狀況十分擔憂,於是來到這裏,將華山和首陽山分開,河水得以通暢地流過,洪水泛濫的問題解決了。

在《西遊記》中,巨靈神則變成了天庭中的一員大將,他曾經與孫悟空交戰。玉帝聽說孫悟空嫌弼馬溫官小不受官銜之後,即命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調兵遣將,下界捉拿孫悟空。托塔李天王派出的先鋒大將就是巨靈神。巨靈神身材碩大,凶猛威武,所使用的兵器是一柄宣花板斧,力大無窮的他舞動起沉重的宣花板斧就像鳳凰穿花一樣靈巧。不過巨靈神雖然塊頭大,武功卻不敵孫悟空,被孫悟空一棒打斷了斧柄,折了兵器,潰敗而逃。

據說如今的華山上還留著巨靈神當年的掌紋。

華嶽仙掌是華山東峰的奇景之一,它位於華山東北方向的仙掌崖上,這塊懸崖之上有一麵巨大的手掌形狀的石紋,有幾十米高,五指清楚分明,很像一位巨人的左手掌。

112都說“人有七竅”,莊子筆下的渾沌被鑿出七竅後卻死了,這是為什麼?

渾沌鑿七竅而死的故事記載在《莊子》中。傳說南海的大帝是倏,北海的大帝是忽,中央之帝則是渾沌。南海和北海相隔非常遙遠,倏、忽經常到渾沌所在的中央相聚,三人成為要好的朋友。倏和忽對渾沌十分感激,商議著要送渾沌一份禮物。兩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兩眼、兩耳、口、鼻七竅,這七竅用來看東西、聽聲音、進食以及呼吸。而渾沌偏偏沒有七竅,不如為渾沌鑿開,也算是報答了渾沌的恩德。兩人合計之後,就每天幫他鑿開一竅,沒想到的是,七天之後七竅鑿開了,渾沌卻死了。其實,沒有七竅是渾沌最自然最合適的狀態,他並不需要七竅。倏、忽雖然是出於好意,但是強行按照自己的想法給渾沌硬生生鑿出七竅,偏偏導致了渾沌的死亡。渾沌在古代神話中也用來指天地間最原始的狀態,天地萬物在渾沌中孕育著,等盤古打破渾沌時,其中輕盈的東西就飄上去形成了天,較為沉重的就沉下來成為了地。

無獨有偶,在古希臘神話中也有渾沌神,它就是卡俄斯。卡俄斯沒有具體的形狀,也沒有明確的性別,它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的開端。古希臘神話中的第一代神祇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卡俄斯當中產生出來的。第一代神祇造就了世界上的大地、天空、地獄、黑夜等,使一片渾沌的世界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在古印度神話中,也存在類似渾沌的概念。這些神話反映了早期人類對世界開端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