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穀啟看到中將發來的命令,又看了看陣地上到處都是死傷的日本兵,把這份命令緊緊地捏在手中。日本軍隊軍紀嚴明,這天晚上,有的日本鬼子卻不顧軍紀,逃離台兒莊。
晚上,中國軍隊對日軍發動全線攻擊。日軍隊形混亂,東奔西逃。第2集團軍和第20軍團的官兵內外夾擊,越戰越勇。
為了徹底殲滅潰逃的日本鬼子,第89師第529團團長羅芳圭同副團長李有餘一起來到前沿陣地,仔細觀察敵情。他們這支部隊已經同日軍激戰多日了,現在要爭取最後的勝利。突然,一發炮彈落下來,在羅芳圭團長的身旁爆炸了。羅芳圭團長身一歪,倒下了,彈片擊中了他的頭部和胸部。
警衛人員見狀,大吃一驚,急忙過來搶救團長。
羅芳圭躺在一名戰士身上,微微睜開眼,當他看到周圍的人都為搶救他而忙碌時,想掙紮著坐起來。他用微弱的聲音說:“餘死無足惜,君等但須繼續前進……”
一位年輕的團長終因流血過多,在大會戰勝利的前夕,光榮犧牲了。
日軍被擊潰了。將士們聚集在羅團長身旁,把一束束鮮豔的桃花放在他的遺體旁。山坡上,那些盛開的桃花在微風中搖擺,仿佛在向英雄誌哀,向英雄告別。
至4月7日淩晨,被圍困的日軍瀨穀支隊除少數鬼子突圍到達嶧縣固守待援外,其餘全部被殲滅。
台兒莊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勝而落下了帷幕。
一場血戰結束了。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作戰廳長劉斐的陪同下,來到台兒莊陣地,進行巡視。看到戰場上中國軍隊官兵壯烈犧牲的動人情景,劉斐對李宗仁說:這場戰鬥打得這麼苦,國民政府應該大力宣傳,以振士氣。
李宗仁頻頻點頭,他對身邊的人說,把台兒莊戰役的詳細情況電告各方,多做宣傳,擴大影響,鼓舞抗日士氣。
台兒莊戰役,中國軍隊給予來犯日軍殲滅性的打擊,摧毀坦克30多輛,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據日軍華北方麵軍參謀第3課統計,2個師團一共死傷1.2萬餘人。
這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這個勝利,鼓舞了中國軍隊的士氣,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日軍《步兵第10團戰鬥詳報》記載,台兒莊中國守軍“決死奮戰之狀曆曆在目”,“士兵依靠塹壕頑強抵抗直到最後”;塹壕中屍山穴河,“睹其壯烈者亦為之感歎”。
台兒莊大捷,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激情,掀起了抗擊日寇的高潮。為了慶祝這一勝利,武漢舉行了10萬人的大遊行,遊行隊伍前麵,用卡車載著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巨幅畫像。軍事委員會參謀長何應欽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報告軍事時,稱:“敵阪垣、磯穀兩師團,直迫台兒莊,經孫連仲部堅強抵抗,以楊軍團由東北向西南壓迫,並以孫桐萱、曹福林、李明揚各部,渡過微山湖,斷敵交通補給,迄4月3日,我包圍之勢已成,對台兒莊之敵,乃實行總攻,敵傷亡約達2萬人,幾全部殲滅,我俘獲無算,為抗戰以來空前之大勝利。”
徐州會戰,日軍大本營深感兵力不足,侵華的戰線太長就是一個重要原因。
毛澤東特別強調:“我們若能運用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3種方式互相配合,必能使敵軍處於極困難地位。”台兒莊戰役,就是陣地戰與運動戰的互相配合,奏響了勝利的凱歌。
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認為,台兒莊之戰勝,在戰略上考察,乃各戰場我軍努力之總和,不可視為一戰區之勝利。
徐州會戰期間,八路軍積極開展敵後遊擊戰,牽製了日軍的大量兵力,使其無法向徐州戰場增援。當時,在華日軍一共有9個半師團,用於山東方向作戰的隻有第5、第10師團。如果沒有廣泛的遊擊戰的配合,日軍再向山東方向增加兵力,就可能出現另一種結局。
在中國機械化部隊的衝擊下,日軍的騎兵敗退。台兒莊戰役的勝利,是抗日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台兒莊大捷,中國軍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參戰4.6萬多名官兵,傷亡和失蹤7500人。戰鬥結束後,全國的許多報刊紛紛報導抗日將士打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跡,其中,長沙《大公報》在4月15日發表了題為《扼守南口威震中外,台莊會戰為國捐軀》的文章,悼念羅芳圭團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贈羅芳圭團長為陸軍少將。蔣介石等國民政府軍政要人,有的為其墓碑題詞,有的親送挽聯。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得知羅芳圭團長在台兒莊戰役中以身殉國,深感悲痛,提筆寫挽聯悼念這位抗日將士。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抗日英雄。1988年5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羅芳圭為革命烈士。
6.在黃河水泛濫中結束
台兒莊戰役結束以後,中日兩軍的統帥部重新判斷徐州地區的戰爭形勢,都大量向徐州地區調集軍隊,但戰略出發點不同。
台兒莊戰役,中國軍隊殲滅日軍萬多人,一度掌握了徐州會戰的主動權。中國最高軍事當局受到台兒莊大捷的鼓舞,對徐州地區軍事態勢作了新的分析判斷,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再一次被打破。對於下一步行動,國民政府一些高級將領意見不一致。有人認為,徐州附近的中國軍隊應轉移陣地;重新建立起一道保衛武漢的新防線。有些人主張,要利用部隊高昂的士氣,再打一個勝仗。
蔣介石接受了後一種建議,決定“擴大台兒莊戰果”,在徐州地區同日軍進行一場決戰,奪取決戰的勝利。因此,蔣介石按照決戰的意圖,把戰鬥力強的部隊紛紛調到徐州地區。出於這一戰略考慮,第5戰區的部隊由會戰初期的29個師迅速增加到64個師又3個旅,總兵力約60萬人。
日軍大量向徐州地區增加兵力,主要出於4種考慮。
一是通過台兒莊戰役,日本軍國主義者看到徐州附近集結了大量中國軍隊,認為這是進行一場決戰的好時機,是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挫傷中國軍民抗日意誌的好時機。
二是春季來臨,日軍對北方強國蘇聯的戰備有所鬆弛,在全局上日軍有較多的機動兵力可以南調,戰略預備隊的力量加強。
三是日本最高軍事當局受台兒莊戰役失敗的影響,對中國軍隊的戰鬥力進行新的評估,認為徐州不可能輕易取得,必須調集重兵,四麵合圍,才能打通津浦鐵路,攻占徐州。
四是台兒莊作戰失敗後,一些軍官萌發了報複中國軍隊的心理。
出於以上考慮,日軍統帥部對徐州地區的軍事態勢作了新的判斷,對北平、天津、山西、江蘇、安徽等地日軍的作戰任務重新進行調整,抽出第14、第16、第114師團,命令這3個師團向徐州地區運動,配備各種重武器,調遣數百架飛機,進行徐州作戰,打通津浦路。
4月3日,日軍大本營研究了進行徐州作戰的可能性。
4月7日,日軍大本營下達了組織徐州作戰的命令。陸軍部根據上述命令,製訂了《徐州附近作戰指導要領案》。其基本作戰意圖是:徐州作戰,華北方麵軍和華中派遣軍聯合組織實施,以華北方麵軍為主,華中派遣軍配合華北方麵軍作戰。作戰開始後,主力兵團向西迂回,從側後保衛徐州,殲滅中國軍隊第5戰區主力。其任務區分主要是:
華北方麵軍第5、第10、第14、第16師團向開封以東行動,攻占隴海鐵路沿線以北地域;主力南下,進攻徐州;用2個師團向蘭考、商丘方向進攻,切斷中國軍隊向西的退路。
華中派遣軍第9、第13師團在徐州以南行動,占領徐州以南的津浦路和合肥地區,從南麵策應華北方麵軍進攻徐州。
4月中旬,“日軍大本營派遣班”進入中國,在濟南設立指揮機構。這個派遣班由參謀部作戰部部長橋本群少將率領,主要任務是協調徐州南、北日軍兩大兵團的作戰行動。4月17日和18日,日軍在濟南召開了參謀工作會議,華北方麵軍和華中派遣軍有關人員在會上明確了兩軍進行徐州作戰的有關事宜。由此可見,日軍大本營對徐州作戰是多麼重視。
4月18日,日軍發起了新的攻勢。
日軍第5師團遭到中國軍隊沉重打擊以後,稍經補充休整,以步兵第9旅團為骨幹組成國崎支隊,從臨沂西北的義堂地區南進。第10師團分成3路縱隊,從薛城、嶧縣、向城之間60公裏的正麵上向南攻擊前進,對中國守軍進行牽製性進攻。第16師團的草場支隊擔任第10師團的預備隊,片桐支隊擔任第5師團的預備隊。中國軍隊第2集團軍,第20、第3軍團,第27軍團第59師奮起抗擊。日軍每前進一步,都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進攻遲緩,到月底,這路日軍仍被阻止在韓莊、邳縣、郯城一線地域。
日軍新的進攻,催促中國軍隊作出新的作戰部署。徐州戰場有64個師,這不是一支小部隊。這些部隊如何部署,蔣介石並沒有作出詳細計劃。作戰廳長劉斐曾向蔣介石建議,山東南部的中國軍隊應該以機動防禦為主。在作戰指導上,除以一部分軍隊同日軍保持接觸外,主力應集結在便於機動的地區,相機打擊日軍;運河沿線要有中國軍隊防守;徐州以西地區,要控製強大的戰略預備隊,以便應付突然發生的各種情況。但是,這些建議沒有被采納。
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對徐州周圍集結重兵有不同看法。李宗仁認為:“我方在徐州一帶平原,聚集大軍數十餘萬人,正是敵方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的最好對象”。李宗仁還指出:“以我軍的裝備,隻可相機利用地形條件,與敵人作運動戰。”
從以上分析看,蔣介石集團雖然決定在徐州同日軍決戰,但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決戰方案,數十萬部隊匆忙調往徐州地區,倉促防禦,許多帶兵打仗的將領對總的作戰意圖不明了,這是導致後來徐州會戰失利的一個陰影。
李宗仁經過反複考慮,決定把其中21個軍編為5個兵團。這些兵團是:
淮南兵團:李品仙任司令員,編有3個軍的部隊。
淮北兵團:廖磊任司令員,編有4個軍的部隊。
魯南兵團:孫連仲任司令員,編有9個軍的部隊。
隴海兵團:湯恩伯任司令員,編有3個軍的部隊。
蘇北兵團:韓德勤任司令員,編有2個軍的部隊。
一場數十萬軍隊參加的大會戰開始了。
徐州大會戰,實際上是徐州外圍戰。
5月5日,日軍從南麵和北麵同時向徐州夾擊,其戰略意圖是,先迂回徐州西側,再四麵包圍徐州。
徐州南麵戰場:日軍第9、第13師團從蚌埠沿北淝河、渦河西岸北進。第3師團從蚌埠出發,向大營集、宿縣進攻。
徐州北麵戰場:日軍第16師團從山東的濟寧渡過運河,向江蘇省的豐縣、碭山挺進。第14師團從河南省的淄陽縣南渡黃河後,向蘭考挺進。第10師團把韓莊、台兒莊地區的作戰任務交給第114師團接替,在夏鎮附近渡過微山湖,向江蘇省的沛縣進攻。
以上作戰目的一旦達成,日軍就完成了對徐州的四麵合圍,形成同中國軍隊主力進行決戰的態勢。
為了從四麵合圍徐州,日軍對這次進攻行動進行了精心的準備。進攻發起後,各部隊進展順利,會戰進程似乎是按照日軍單方麵製訂的時間表推進的。
5月9日,日軍第16師團南下,向碭山、唐寨地區挺進,從西麵攻擊徐州。第14師團步兵第28旅團奉命從河南新鄉轉赴山東濟寧,向鄆城、菏澤等地發起進攻,掩護師團主力強渡黃河。
5月10日,日軍第9師團經蒙城、永城等地,向徐州西南地區進攻。當時,廖磊指揮的第21集團軍所屬第7、第48軍防守淮河中流地域。廖磊命令第171師師長楊俊昌帶一個團,扼守宿縣;命令第173師副師長周元率領一個團,扼守蒙城。日軍進攻蒙城時,周元遵照廖磊司令長官的命令,指揮2000多官兵拚死抵抗。激戰中,防守蒙城的中國軍隊除20多名士兵突圍外,周元副師長及其餘官兵全部壯烈犧牲。這路日軍16日逼近徐州。
5月11日下午,日軍步兵第28旅團在旅團長酒井隆少將的指揮下,攻占鄆城。鄆城失守,菏澤就暴露在這路日軍的進攻正麵了。防守菏澤的中國軍隊第23師師長李必蕃感到敵情嚴重,嚴令第68旅組織反攻,奪回鄆城。
第68旅出發後,李必蕃師長親自帶領師直屬隊前往增援。第68旅剛從前線撤退,沒有得到休整,加之日軍的炮火異常猛烈,部隊多次組織反攻,官兵遭受重大傷亡,仍然沒有奪回鄆城。李必蕃師長立即調整部署,把第67旅配置在菏澤左側,把第68旅部署在菏澤的右側,嚴令全師各部隊抓緊時間做好戰鬥準備,死守菏澤。李必蕃是湖南省嘉禾縣人,先後在長沙陸軍小學堂、武昌陸軍中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軍事,畢業後曾擔任團副、參謀主任等職。參加北伐戰爭中,戰功顯著,升任團長。1936年1月,任第23師少將師長。全麵抗戰開始以後,李必蕃率領部隊從臨潼出師抗日,在滄州作戰中,榮立戰功,受到嘉獎。第23師參加徐州會戰,李必蕃師長嚴陣以待,部隊官兵的抗日熱情高昂。
5月12日,日軍第14師團南渡黃河以後,迅速以一部兵力前進到內黃集附近,截斷了隴海鐵路。這等於截斷了中國軍隊向西撤退的後路。
5月13日,日軍第13師團前進至徐州西南的永城,占據了徐州西南方向的有利地域,從西南麵包圍徐州。第9師團沿津浦鐵路前進,攻占宿縣。南線日軍,攻占永城、宿縣以後,從南麵形成了對徐州的合圍態勢。
5月14日,日軍第28旅團憑借化學武器和重炮的猛烈攻擊,突破菏澤的外圍陣地,把菏澤城四麵圍困起來。
防守菏澤,又是一場血戰。
李必蕃指揮的第23師,有一支以工兵為主的骨幹隊伍,擅長防守,敢打硬仗。看到日軍猛烈的進攻,李必善知道菏澤已經是一座孤城了,守城的決心更加堅定。他對官兵們說:“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堅守陣地,絕不能後退,不能再讓日本鬼子在中國的土地上狼奔豕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