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攻城的炮火越來越猛烈,排炮幾乎沒有間隙,接二連三地落在中國軍隊的陣地上。日本鬼子衝上來了。李必蕃師長一聲令下,官兵們一齊向鬼子射擊,機槍噴出了一條火龍,打得鬼子東倒西歪。
在日軍一次接一次的炮擊中,菏澤的防禦陣地被炸成一片廢墟,村莊在燃燒,樹林在燃燒。部隊傷亡越來越大,有些排的官兵全部犧牲在抗日的陣地上,有的連隻有幾名傷兵還堅守在陣地上。
鬼子越來越近了。師參謀長黃啟東英勇殉國了,劉冠雄團長也在戰鬥中犧牲了。李必蕃師長看了看身邊的幾名隨從,手一揮,毫不猶豫地衝出戰壕。在激戰中,李必蕃師長身負重傷。隨從副官急忙把李師長攙扶下來,組織直屬連殺開一條血路,突出重圍。
傍晚,滿身是鮮血的李必蕃被救護到菏澤以南5餘公裏的曲隻集。李必蕃從昏迷中醒來,得知菏澤已經被日軍占領,悔恨交加,決定以一死來激勵將士們繼續抗日。他吃力地取出一份地圖,寫下了“願我同胞,努力殺賊”的遺言,趁護理人員不注意,猛地舉起手槍,在自己頭上開了一槍。
李必蕃以身殉國,在全國反響強烈。國民政府追晉李必蕃為陸軍中將。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大公報》等報刊,紛紛登載文章,讚揚李必蕃的愛國精神。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代表郭沫若、吳玉章、羅炳輝等人率領代表團,參加李必蕃的追悼大會,並送了一塊刻有“民族之光”的大匾。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李必蕃為革命烈士。
菏澤失守那天,日軍第14師團主力攻占曹縣,第16師團主力攻占金鄉。部署在這一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沒有能夠阻止日軍的進攻,致使中國軍隊徐州地區的防線被日軍突破。這一突破,對徐州地區的防禦產生了重大影響。
5月15日,沿津浦鐵路北上的日軍第3師團攻占大營集以後,在第9師團左翼支隊的配合下,向徐州挺進。
日軍連續進攻的炮聲,大片領土的失陷,迫使國民政府的一些高級將領重新認識徐州地區的軍事態勢。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的中國軍隊,未能有效地抗擊日軍的進攻,短短10天時間,南北兩路日軍即完成了對徐州地區的合圍,這使蔣介石等人感到十分意外。國民政府一些高級將領開始意識到,在黃河與淮河之間的狹小平原地區同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決戰,是不現實的,要消滅日軍,必須另謀他路。為了保存有生力量,5月1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
蔣介石下達的命令是:“避免決戰,撤離徐州。”
5月16日,李宗仁根據蔣介石的旨意,下達了第5戰區各部隊脫離徐州戰場的命令。司令長官作出的撤退部署是:劉汝明指揮第68軍占據徐州有利地形,掩護各部隊撤出徐州戰場。第24集團軍留在蘇北。第69軍同海軍陸戰隊一起,在魯南、魯中地區開展遊擊戰。第5戰區主力部隊分成5路,分別向徐州西南方向突圍,向河南、安徽邊界的山區撤退。李宗仁部署完撤退任務以後,靜靜地坐在指揮室裏,心情格外沉重。
李宗仁的腦海裏掠過這樣一個念頭:數十萬部隊撤到桐柏山區,退到江南的水網稻田地,“化整為零”,進行遊擊戰,是否可行呢?
5月18日,李宗仁同白崇禧、劉斐等第5戰區長官部的人員一起,在第31軍和第7軍1個師的掩護下,從蕭縣以南地域突圍,向阜陽前進。一路上,日軍的飛機不時地臨空偵察。為了免遭意外,李宗仁一行白天隱蔽,夜間行軍,整整在途中行軍7天7夜,終於到達阜陽。
第5戰區的主力部隊突圍進入西南山區以後,在桐柏山、大洪山開辟據點,抗擊日寇。
5月19日,第68軍完成了掩護第5戰區各部隊撤離徐州的任務,即放棄徐州。當日,日軍占領徐州。
在徐州會戰接近尾聲時,發生了在抗日戰爭中有重大影響的兩個事件。一個事件是中國空軍到日本進行“紙片轟炸”,一個事件是黃河決堤。
“紙片轟炸”發生在徐州陷落的當天。
徐州會戰失利後,侵華日軍越來越猖狂,日軍飛機對武漢、重慶、廣州的轟炸也越來越頻繁。國民政府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時,有人提出,中國應該對日軍占領徐州作出強烈反應,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千方百計打擊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要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在日軍的強大攻勢麵前,中國采用什麼方法打擊日寇?這是一個難題。
有人說:日軍飛機對中國的大城市狂轟濫炸,中國空軍就不能轟炸日本本土嗎?
有人說:中國是文明古國,是禮儀之邦,不能像日本法西斯那樣,濫殺無辜。
有人說:“七七”事變以來,日軍殘暴地屠殺中國人民,侵占中國大片領土,中華民族遭受了巨大災難。日本本土並非固若金湯,我們為什麼不能讓日本當局嚐嚐中國人的炸彈?
有人提出:空軍能擔任遠航日本的重任嗎?國民政府的空軍組建以來,還沒有作過如此遠距離的飛行呢!
這次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決定秘密派飛機到日本,不投炸彈,隻投擲宣傳彈;並責成航空委員會軍令廳選定遠征日本的空勤人員。
蔣介石的外籍顧問端納得知中國空軍要遠航日本,連連搖頭,說:去日本?中國飛行員沒有這個能力,應該聘請一位美國飛行員。
經過協商,美國飛行員選定了。但這位飛行員獅子大開口,遠航日本一趟,必須給他10萬美金。那時候,10萬美金約合40萬大洋。這不僅是要價高,也是對中國飛行員的藐視。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有關部門決定,把遠航日本的任務交給空軍第14中隊中隊長徐煥升。徐煥升是筧橋航校第1期畢業生,曾經到德國學習,能擔當此任。隨徐煥升編隊飛行的僚機由佟彥博駕駛。佟彥博是筧橋航校第3期的畢業生,曾經擔任蔣介石的專機駕駛員。
領隊遠征日本長崎、佐世保等地勝利歸來的中國空軍第14中隊隊長徐煥升。5月19日15時23分,徐煥升駕駛1403號長機,佟彥博駕駛1404號僚機,悄悄地從漢口機場起飛了。這兩架美製“馬丁”B-10B轟炸機運載著100萬份宣傳單,經過2小時飛行,按預定計劃到達寧波棟社機場加油,於23時48分起飛,向日本飛去。
“馬丁”B-10B轟炸機翼展21.49米,機長13.63米,裝有兩台功率為775馬力的發動機,可攜帶1025千克炸彈,最大時速為343公裏,升限7300米,航程900公裏。這是經過充分準備的兩架飛機。5月20日淩晨2時45分,中國飛機飛臨長崎上空,撒下傳單,再向日本的福岡、九州等一些城市飛去。
隨著中國飛機B-10B的一陣陣轟鳴聲,宣傳單雪片似的飄落下去。徐煥升和佟彥博及時向國內反饋信息:空中沒有攔阻,探照燈柱到處可見,高射炮火密集射來……
那夜,日本的長崎、九州等城市的市民們驚恐萬狀,軍方束手無策。狂妄的軍國主義者萬萬沒有想到,中國空軍的飛機能飛到日本領土上。當他們看到中國空軍撤下的傳單時,日本舉國騷然。
這些傳單,有的是《告日本國民書》,有的是《告日本工人書》。其中《告日本國民書》寫道:
我們大中華民國的空軍,現在飛到貴國的上空了。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傷害貴國人民的生命財產。我們的使命,是向日本人民,說明貴國的軍閥,在中國領土上做著怎樣的罪惡。請諸位靜聽……
日本兄弟,在諸位之中,有開始反對戰爭、理想做正義和平的人,也有為軍閥的宣傳所欺騙而謳歌戰爭的人;但,不管是哪一種人,想來一定都因貴國的言論被統治,要了解時局的真相是困難的。所以,試作以下的說明,希望諸位詳加考慮。
中華民國空軍將士中日人民親善同盟
《告日本工人書》有以下內容:
解放是不會自己來的,現在正是人民爭回自由的時候了。你們掌握著生產,掌握著日本軍閥之心髒的工人兄弟!覺醒諸君偉大的力量吧!諸君掌握著東洋的命運,打倒日本軍閥,為解除兩國人民的苦痛,以同盟罷工來戰鬥吧!
中華全國總工會
這種宣傳,也是一場戰鬥,它對日本國民產生的影響不亞於戰場上的一個勝仗。
黎明,兩架中國飛機圓滿完成任務,順利返航。
8時48分,佟彥博駕駛的僚機在玉山機場降落了。9時24分,徐煥升駕駛的長機在南昌機場降落了。機場上,掌聲雷動。各類人士聚集機場,熱烈歡迎遠征歸來的勇士。
中共中央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為了祝賀這次行動,特地贈送了兩麵錦旗,一麵寫著“德威並用,智勇雙全”;另一麵寫著“氣吞三島,威震九州”。
在徐州會戰期間,兩架中國空軍的飛機遠航到日本撒傳單,這一行動,長了中華民族的誌氣,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6天以後,日本近衛內閣被迫大改組。
黃河決堤,發生在日軍西進途中。
日軍占領徐州及其附近地區以後,大本營決定“擴大徐州會戰結果”,命令部隊沿隴海路西進,追擊撤退的中國軍隊。5月下旬,日軍大本營先是命令進攻蘭考、商丘、永城、蒙城以東地區,繼而又下令攻擊部隊越過上述4個縣城,繼續西進。
根據日軍大本營的命令,華北方麵軍和華中派遣軍命令第10、第14、第16師團分路向西追擊。5月24日,日軍第14師團的部隊占領蘭考後,被中國軍隊包圍。經過近一周的激戰,中國軍隊撤退。日軍繼續西進。
6月6日,日軍第14師團占領開封。7日,離鄭州隻有數十公裏的中牟陷落,中原重要城市鄭州危急。
日軍連續西進,數周內侵占中原地區大片領土,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慨。如何阻止日軍西進,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鄭州一旦失守,日軍必將會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也會沿隴海鐵路西進,進攻西安。這將使抗日戰爭的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誰知,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蔣介石竟然盲目決斷,采用“以水代兵”的戰術。
6月初,蔣介石出席在武漢舉行的最高軍事會議。當討論如何阻止日軍西進時,軍事委員會侍從室一名副主任建議,選擇適當位置炸開黃河大堤,水淹日軍。蔣介石采納了這一建議,下令在鄭州東北的花園口附近炸毀黃河大堤。這道命令,帶來了一場新的災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從黃土高原夾帶大量的泥沙,由西向東氣勢磅礴地奔瀉下來。進入華北平原以後,黃河水流減緩,河道開闊,由於泥沙逐年淤積,河床遠遠高出兩岸的田園和居民,汛期水位,比開封著名的鐵塔和鄭州著名的“二七紀念塔”塔頂還要高,成為地球上的一條“懸河”。黃河兩岸廣大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危,都係於那條大堤上。中國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防止黃河水患。
6月9日,國民黨軍隊奉命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數千年來,黃河沿岸的人民群眾不斷修築大堤,把大堤修得十分堅固。奉命炸堤的工兵部隊連夜挖掘,多次爆破,都沒有把大堤炸開。蔣介石得知這一情況,接連3次責問為何沒有炸開大堤?
受命炸堤的工兵分隊萬般無奈,他們不得不另選地址,炸藥、地雷同時使用。突然間,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破聲,一條“黃龍”從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裏奔騰而出。
刹那間,滔滔黃河水帶著混濁的泥沙,從缺口奪路而出,猶如萬馬奔騰,呼嘯著,奔騰著,沿中牟、尉氏、扶溝一線向南泛濫,把沿途的村莊、莊稼、樹木全部吞滅,美麗富饒的中原大地出現了大麵積黃泛區。當年7月20日的《新華日報》報道:“黃河決口,共有兩處,一在鄭州以北24裏的花園口潰決150公尺,水深3丈;一在中牟以北32裏的趙口潰決300公尺,水深丈餘。兩決口相隔40裏,中間楊橘一帶,並沒有水。花園口的決流,南經京水鎮入賈魯水支流至白沙鎮,與趙口決流彙合,入賈魯河向東南泛濫……”
古人曰:黃河之水天上來。
日軍沿隴海鐵路向西推進途中,突然遇到滾滾洪流席卷而來,毫無思想準備,部隊的大炮、戰車等輜重物資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許多官兵被洪水吞滅了。麵對凶猛無比的滔滔黃河水,日軍的重裝備難以行動,日軍統帥部不得不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
據統計,日軍因黃河決堤而被淹死、或得病而死的官兵,達3萬多人。
蔣介石“以水代兵”,盡管暫時阻止了日軍西進,卻造成黃河改道,河南、安徽、江蘇3省40多個縣市,3000多平方公裏的田園變成了一片汪洋,1250萬人悲慘地遭受這場災難。僅河南省的鄭縣、中牟、開封、通許、太康、淮陽、鹿邑、尉氏等21個縣市,就有900萬畝耕地被淹沒。滾滾洪流,吞滅了90萬人的生命,造成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豫東廣大地區,成了滿目瘡痍的黃泛區。黃泛區年年受災,歲歲饑荒,災荒帶來的損失,更是無法統計。中原人民不僅飽受日本鬼子野蠻掠奪之苦,又麵臨著人為的洪水帶來的巨大災難。戰爭,就是這樣殘酷,這樣難以駕馭。
何應欽把黃河決堤的責任推給日軍,他稱:“敵在趙源口(中牟北)附近決堤,複在花園口(鄭州北)附近投多量炸彈,破壞黃河堤防,氾濫橫流,但我大軍已陸續向西轉進。”
徐州大會戰,在滔滔黃河水泛濫中,落下了帷幕。
徐州會戰,有臨沂、滕縣、台兒莊的激戰,最終卻以水代兵,這不僅沒有阻止日軍的進攻,還給中原人民造成重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