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彈射武器的製造技術(1 / 2)

弓弩是古代作戰中常用的冷兵器。弓能發射彈丸或箭,以射傷或擊潰敵人。弩是有臂的弓。《釋名》中描述:“弩,有勢;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合名之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樞機。開合有節也。”弩與弓的區別是在弓的後部裝有弩機。一般弩機四周有“郭”,“郭”中有牙,可鉤住弓弦。“郭”上有“望山”作為瞄準器,“牙”下有“懸刀”作為扳機。發射時,扳“懸刀”,“牙”縮下,“牙”所鉤住的弦彈出,弦向前運動彈擊箭杆使箭激射而出。因此,弩比弓的射程更遠,威力更大。弓弩在火器發明以前一直是人們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說的:“弓箭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9頁)

中國早在漁獵時代就有了弓箭。“伏羲氏弦木為弓,刻木為矢”,說明了弓箭產生年代的久遠。“弩生於弓,弓生於彈”,說明了彈射武器由彈弓到弓箭再到弩的發展軌跡。在舊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已經創造了彈弓。它用彈射擊,彈有石製、泥製和陶製之分。大約在2800年前,彈弓進一步發展為弓矢,用箭射擊。中國山西朔縣峙峪的舊石器晚期遺址中就已發現有石鏃。鏃的一端具有鋒利的尖頭,與尖端相對的底端兩側經過加工,稍窄一些,形成鏃座,以便與箭杆捆在一起。進入新石器時代,箭鏃的製作更精細進步了,石鏃、骨鏃都是磨製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尾部帶鋌(凸出可安杆的部分),有的具有雙翼和倒鉤。這時的弓箭已有較遠的射程和較大的殺傷力了。

原始社會後期,弓箭作為兵器用於戰場的射殺,其製作工藝有了很快的發展。箭鏃由石製、骨製和角製發展到青銅鏃、鐵鏃,箭杆有竹杆、木杆,箭杆末端裝置了箭羽,以增大射程。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詳細考究了弓箭的製作工藝,對製造程序有十分細致的技術規定。當時的製弓特別注重材料的選擇,如弓幹的製作,就指出了7種材料的優劣:“柘為上,檍次之,厭木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弓人篇”還對如何增加弓幹的彈力以射遠、如何增加射速、如何加固和保護弓體等問題作了探索。“矢人篇”則對箭的製作進行了探究,對不同用途的箭矢,其鏃的長短、大小,鋌的長短,鐵管的設置有詳細規定。對於箭矢在飛行中起平衡和定向作用的羽毛的設置,則利用各個箭幹在水中的浮沉程度進行檢驗,再酌情處理,即“水之,以辨其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讓箭矢重心位置適當而利於飛行,使其“雖有疾風,亦弗之能憚(擾亂)矣”。它還進一步研究了箭矢在空中飛行時因重心和羽毛設置不當引起的各種不正常情況,指出:“前弱則亻免(往下衝),後弱則翔(往上翹起),中弱則紆(繞彎),中強則揚(揚起),羽豐則遲(速度變慢),羽殺(少)則趮(不穩定)”。《考工記》的記載反映了中國公元前1世紀時期弓箭兵器製作的很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