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彈射武器的製造技術(2 / 2)

由於弓箭在古代戰爭中有重要作用,為了提高其射程和射擊精度,發明了弩。中國於春秋(公元前841年—公元前476年)時已有弩,始於楚琴氏。陳音曰:“楚琴氏以弓矢之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候可服。”到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弩已經比較精致,強弩可射600步。《戰國策·韓策》稱:“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皆身六百步之外。”到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弩機已普遍使用,趨向標準化,有一石(約合31千克)至十石等8種,通常為六石弩。弩機上設有“望山”(相當於近代步槍上的標尺)以射準,而且不僅有手開弩,還有腳開弩。漢魏之際,出現了連弩。關於連弩,《漢書》、《後漢書》都有記載。如《後漢書·藝文誌》記有“兵技巧家,有望遠連弩射法”。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時,諸葛亮對連弩加以改進,“以鐵為矢”,“一弩十矢俱發”(《三國誌·諸葛亮傳注》)。馬均就是在這種連弩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提高發射效率的。兩晉(公元281年—420年)時,弩機在漢代的基礎上趨向大型化,晉《輿服誌》稱:“中朝駕鹵簿,以神弩二十張夾道……劉裕擊盧循,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折”,可見巨大弩機已大量使用。晉代還出現了腰開弩,用雙腳開弩。《晉書》稱,晉泰始年間(公元265年—274年)“馬隆請募勇士,限腰引弩三十六鈞(一鈞是30斤)、弓四鈞,立標簡試”。到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或稍前,出現了用絞車開的弩。唐杜佑撰的《通典》中說,馬弩射200步,臂張弩射300步;絞車弩射700步(約合1080米,唐代一步約合1.56米)。到北宋(公元960年—1126年),絞車弩繼續發展,能射1千步(約1556米,宋代一步約合1.54米)。1044年曾公亮所著的《武經總要》中記載的許多弓弩和三弓弩都是絞車弩。與此同時,臂開弩、腳開弩也有了改進。宋元祜年間(公元1086年—1093年)製造出強弩鳳凰弓,能破堅於300步外。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韓世忠就鳳凰弓加以改造,取名克敵弓。不久,宮廷作坊又對克敵弓加以改進,其結果是:“遂增二石之力,而減數斤之重”,既減輕了弓弩本身的質量,又增強了發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