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路技術早在古代戰爭中就已出現,並隨著戰爭與工程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世界上第一次用石塊和磚(若幹地段甚至還用瀝青)鋪設的道路,是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1077年,亞述人修築的庫穆克大道。公元前1057年,中國的西周王朝為了密切與諸候的聯係,確保王都與各諸候國都之間的交通暢通,以便機動軍隊、傳遞軍情,以王都為中心構築了多條以軍用為主的道路,即“周道”。據古文獻記載,“周道”有以下3個特點:一是路麵平、路身直。《詩·小雅·大東》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形容它像磨刀石一樣平坦和牢固,像箭杆一樣挺直;二是路幅較寬,四馬戰車可以通行無阻。《詩·小雅·四牡》說:“四牡(速馳不停),周道倭遲(遙遠之貌)”;三是路兩側種有樹木,起遮蔭、標識、障礙的作用。公元前312年,古羅馬鼎盛時期,以羅馬為中心,在其統轄地區修築了372條,總長達12萬千米的道路。其中,曾聞名於世的阿庇烏大道以塊石、石灰結碎石等分層鋪砌而成,路基寬11米,道路中央供軍隊行軍之用。比兩側略高一些,是現代路麵的雛形。公元前218年,迦太基軍事統帥漢尼拔率部向意大利進軍,在阿爾卑斯山用火焚燒岩石,再用水、醋澆潑滅火,使岩石脆化,然後以重錘打擊,開辟出一條行軍道路,保障軍隊通過山嶺,後人稱之為“漢尼拔通道”。中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有效地保衛國防和統治地區,動用了大量勞力,修築了“馳道”。馳道的路基高而堅實,路旁每隔8米植鬆樹一棵。初建時,馳道主要供帝王出巡的馬車用。後在同匈奴的戰爭中,用於保障軍隊的作戰行動。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建了從鹹陽以北的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的“直道”。道路全長約700千米,路幅寬1360米,路基高11.5米,能供車、步、騎組成的大軍團順利、迅速地通行。整個道路的走向盡量取直線,“塹山堙穀,直通之”。一半修築在山嶺上,一半修築在平原草地上,有些地段是用紅沙岩土填築,工程艱巨浩大。直道的建成,配合當時的長城,鞏固了秦代北部邊防。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統兵在成皋之戰中,在滎陽至敖倉間修築了“甬路”,在漢軍堅持成皋陣地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甬道是中國古代戰爭中臨戰或戰時構築的軍用道路,路兩側築有土牆,以掩護軍隊機動和糧秣物質的運輸。土牆上每隔一定距離設有了望孔,以便觀察牆外情況。戰國時期秦國曾修建了褒斜“棧道”(陝西褒城褒穀至眉縣斜穀,長190千米)和南棧道(四川劍門至陝西勉縣西南金堆鋪,長200千米)。棧道是在峭壁陡崖上鑿孔搭架連閣而修建成的一種山地軍用道路,是中國古代軍用道路的一大創造。公元879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為保障軍隊由浙江向福建進軍,沿途克服層巒疊嶂和懸崖峭壁等障礙,開築了一條長約370千米的軍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