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日德蘭大拚殺——大炮巨艦的最後絕唱(1)(1 / 3)

日德蘭大拚殺

大炮巨艦的最後絕唱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德國最後一次主動突破協約國在北海封鎖的努力遭到失敗。從此以後,大西洋又成了英國人一統天下。正如美國人所言:“德國艦隊勇敢地攻擊了它的牢獄看守,但它最終還是被困在囚牢裏。”

有人說,拿破侖在兩個地方的失敗使他失去了皇帝的寶座。一個是莫斯科,另一個是特拉法爾加。前者讓世人記住了俄國著名將帥庫圖佐夫,後者則造就了大英帝國的一代海上名將——納爾遜。

1803年5月,縱橫歐洲大陸的拿破侖在地中海海濱的法國名城土倫大造軍艦,集結重兵,準備一舉征服英倫三島。這位一世梟雄知道,阻止他登上英倫三島的唯一障礙是那道討厭的英吉利海峽和強大的英國艦隊。所以,這位對海戰並不太在行的法國皇帝,決定首先在海上擊敗英國。

於是,在1805年10月21日,英法兩國海軍在地中海的特拉法爾加水域,進行了一場19世紀規模最大的海上大戰。在意誌堅強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勳爵的卓越指揮下,英國人取得了這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海戰的勝利,從而一舉奠定了自己在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無與倫比的海上霸權地位。

英國人也為自己的勝利付出了代價。

納爾遜在海戰中以身殉國。他以自己的才華和生命,鑄就了大英帝國海運昌盛的輝煌。輸得心服口服的拿破侖不僅親自派人參加了納爾遜的葬禮,而且還讓每一艘法國軍艦上都掛起了納爾遜的肖像,以紀念這位值得尊敬和懷念的可怕的對手。

在此後的近百年裏,法國人明智地承認了英國在大西洋乃至地中海上的支配地位。雙方也沒有再發生什麼大規模的海上爭奪。到了20世紀初,隨著法國的北部強鄰德意誌帝國的迅速崛起,這個新興列強向英國人的海上霸權提出了挑戰。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兩國圍繞著海上交通線的爭奪更是大打出手,終於於1916年5月底爆發了一場震撼世界的日德蘭艦隊大決戰。

1890年7月,在德國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黯然辭去了他的首相職務,帶著他“以陸上力量為主體,進行局部戰爭”的軍事戰略歸隱山林,告老引退。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具侵略性和擴張性的“全方位爭奪陽光下的地盤”的軍事戰略,這一戰略的積極倡導者是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由於他深受美國人馬漢的“海權論”的熏陶和影響,認為德國已經具備了以武力奪取海外原料產地和市場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以大力擴建海軍為重點,以最大的海軍強國英國為對手,以從英國人手中奪取象征海洋霸權的‘三叉戟’為目標”的新軍事戰略,從而向“日不落帝國”的海上霸主地位提出了明確的挑戰。

這位自詡為雄才大略的德國皇帝直言不諱地說:“(現在)英國艦隊可以不怕任何聯盟或對手,因為現在德國實際上還沒有艦隊……等到20年以後,當強大的德國艦隊建造完畢時,我將用另一種語言講話。”

為威廉二世實現這一挑戰夢想的,是一位叫阿爾弗雷德?馮?提皮爾茨的海軍少將。當看到馬漢關於“海權論”的一係列著作時,他激動地拍案叫好,連聲稱讚“這真是第一流的著作,這裏所有的觀點都是經典性的和富有遠見的”。1897年6月,時任德意誌帝國海軍發展大臣的提皮爾茨,正式向國會提出了大規模擴充海軍的法案,並列出了建立一支包括38艘戰列艦和20艘裝甲巡洋艦在內的大艦隊的詳細計劃。同時他坦率地聲稱:“德國建立這種大海軍的目的,是要使最強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它挑戰,否則就有使自己的優勢遭到破壞的危險。”

在得到了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後,提皮爾茨以日耳曼人所特有的那種不屈不撓和實幹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為德國建立一支大艦隊的努力之中。在他的努力之下,能幹的德國造船工人們把一艘艘戰艦從船台上推入了寒氣森森的北海和波羅的海當中,從而使德國海軍逐步擁有了可以向英國皇家海軍叫板的資本。提皮爾茨也以自己對德國海軍的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而被後人稱為“德國海軍之父”。

德國海軍的擴軍和造艦計劃,明確地向大英帝國的海上力量發出了挑戰,極大地震撼了一直在海上傲視群雄的大英帝國。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一針見血地指出:“大陸上最大的軍事強國決心在同時成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軍強國,這是世界事物中具有頭等重大意義的事件。”

長期以來,不論是基於自己作為一個島國的特殊地理位置,還是為了保衛龐大的海外殖民資產,英國人一直視海洋為他們的生命之源,並為此而建造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這就使得他們對海上實力的對比哪怕是一點點的輕微變動都十分敏感。德國人在歐洲大陸上奪取“陽光下的地盤”,這在英國人看來是可以理解的和能夠容忍的,因為這畢竟不直接損害到大英帝國的利益。但在海上不一樣,對英國海上霸權的挑戰,意味著對大英帝國的國家安全提出挑戰,意味著對“日不落帝國”的全球霸權提出挑戰,這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並且一定要加以製止的。

在英國的海軍建設上,長期以來他們奉行的是所謂的“雙強標準”,即皇家海軍的實力一定要保持在任何兩支外國海軍的綜合實力之上。換句話說,大英帝國的海軍必須能夠擊敗任何兩個國家聯盟所擁有的海上力量。

基於這樣一個發展戰略,也為了對付德國海軍的現實威脅,英國也開始了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1905年,一艘麵目猙獰的龐然大物從英國的樸茨茅斯造船廠下水。這是一艘排水量達1.8萬噸的超級戰列艦,它安裝有305毫米的巨炮10門,主炮塔和司令塔的鋼甲厚度達280毫米,航速為21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當時世界上的所有戰艦都不是它的對手。這就是世界上第一艘超級戰列艦——“無畏”號。

單純地從這個名字上來看,“無畏”號戰列艦就顯得威風凜凜,傲視群雄。在它的麵前,其他的所謂戰艦簡直形同玩偶。它體現了曆史悠久的英國造船技術的精華,也開創了大炮巨艦時代的先河。

英國海軍先聲奪人,一直在潛心磨礪的德國海軍自是不甘落後,一年之後,德國下水了4艘“無畏”級戰列艦,從而建立起了德國“大洋艦隊”的雛形。

在海軍的發展上,具有戰略眼光的提皮爾茨正確地預見到了未來海戰的基本模式,從而為德國海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他的努力之下,德國的“無畏”級戰列艦在技術上取得了較大的突破。為了提高軍艦的防禦能力,他提出不惜犧牲火炮口徑和航速,也要加強軍艦的裝甲厚度,以提高其抗沉性能。與英國的戰列艦相比,德國軍艦的噸位達1.88萬噸,超過英國軍艦,但火炮口徑為280毫米,航速為19.5節,這兩樣指標都遜於英國軍艦。

一個追求火力和速度,一個追求防護力和抗沉性,英德兩國海軍在軍艦性能上的不同追求,給日後發生的海戰和海戰後的造船工業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和深刻的變化。

在此後的8年時間裏,英德雙方你追我趕,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海軍裝備競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已經有數十艘插著英德兩國國旗的“無畏”艦遊弋在遼闊的大洋上。

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德國海軍,在經過了十幾年的艱苦努力之後,終於建立起了一支裝備精良的海軍艦隊,一躍而成為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個海洋霸主。躊躇滿誌的德國人為他們這支驕傲的艦隊取了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大洋艦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人雖然建立起了自己的大洋艦隊,但和實力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相比,他們還是處於明顯的劣勢。在戰列艦方麵,英國有68艘,而德國有40艘;巡洋艦英國有58艘,德國僅有7艘;驅逐艦及魚雷艇英國有301艘,德國有144艘。在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方麵,英國也以9比4的優勢壓倒對手。可以這樣說,和以往的德國海軍相比,“大洋艦隊”的建立使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和實力雄厚的英國海軍相比,它們目前還依然不具備直接交戰的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英國海軍正在北海舉行一年一度的大演習,所以在英德兩國海軍不可避免的較量中無意中搶了先手。先期完成戰略展開的皇家海軍炮口一轉,就將德國海軍的“大洋艦隊”封鎖在了自己的港灣之內,使其成了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

在英國皇家海軍上將傑利科的靈活指揮下,英國的主力艦隊先發製人,利用演習完成了對德國“大洋艦隊”的遠程封鎖,從而使德國海軍在海上爭奪中處於了下風。強大的英國艦隊虎踞蘇格蘭的斯卡帕灣,眼睛緊緊地盯著德國的威廉港和基爾港,就像一張拉滿了弓的弓箭,隨時準備射向溜出洞穴的獵物。

“大洋艦隊”望洋興歎,無力衝破英國人的重兵封鎖,使得部署在海外的8艘德艦不得不擔起了和英國人一較高底的重任。在龐大的英國海軍麵前,這幾艘德艦忽分忽合,指東打西,和英國人打起了海上遊擊戰。

在亞洲,中國的山東是德國所擁有的唯一一塊海外殖民地。這就使得山東半島的天然良港——青島,成為了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的基地。這支由號稱“德國海軍之魂”的格拉夫?斯佩中將所率領的小艦隊,由5艘戰艦組成。它們是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輕巡洋艦“埃姆登”號、“萊比錫”號和“尼恩貝格”號。

對於這幾艘德國軍艦來說,它們的實力和強大的英國遠東艦隊相比,無疑是微不足道的。斯佩中將也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堅強好鬥的性格使他覺得自己和自己的艦隊應該在戰爭中有所作為。所以他決定,到英國人的海上力量相對薄弱的南美海岸去,那裏來往如織的商船肯定是自己艦隊不錯的目標。

1914年10月21日,斯佩率東亞分艦隊抵達南太平洋的複活節島,並與停泊在美洲的另外兩艘巡洋艦會合,然後駛入智利沿海海域開始了遊獵活動。11月1日黃昏,這支德國小艦隊和一支正在搜索他們的英國艦隊不期而遇。由於斯佩成功地使自己的艦隊駛入了落日的陰影區中,所以在突如其來的遭遇戰中他們把英國人打了個措手不及。暴露在海上煙霞之中的英國艦隊直到炮彈臨頭,都還沒有判明德國軍艦的方位,這使得整個海戰變成了近乎一邊倒的海上獵殺。兩個小時之後,英國艦隊的旗艦“好望角”號巡洋艦被德國人的克虜伯大炮撕成了碎片,另一艘巡洋艦“蒙默思”號沉沒,“格拉斯哥”號也被打成了殘廢。整個英國艦隊一敗塗地,而德國海軍的損失僅僅是兩名水兵受了點輕傷。

皇家海軍在南太平洋上的失利,徹底激怒了這頭高傲的雄獅。英國人迅速抽調兩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和“不屈”號,緊急開往南太平洋海域,決心務必殲滅斯佩的遊擊艦隊。

戰列巡洋艦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為強大的水麵戰艦。它既有戰列艦凶猛的火力,又有巡洋艦良好的機動性能,堪稱海軍戰艦史上火力與機動的完美結合。英國人開出這樣兩艘巨艦,意味著斯佩中將的遊擊艦隊要厄運臨頭了。

擔負起為皇家海軍複仇重任的是一個足智多謀的海軍中將,名叫弗雷德裏克?斯特迪。他指揮的兩艘戰列巡洋艦一到福克蘭群島,便和原來駐泊在那裏的5艘軍艦一起,組成了一支強大的獵殺艦隊。經驗豐富的斯特迪知道,德國人在智利海域一擊得手之後,肯定不會離開南太平洋海域,因為乘勝追擊是德國海軍一貫的戰術原則。但他們的下一個襲擊目標在哪裏呢?斯特迪中將陷入了難以找尋目標的苦惱之中。

有道是無巧不成書,正當斯特迪中將苦苦尋找遊弋於大洋上的德國艦隊時,斯佩中將所率領的德國艦隊卻來到了斯坦利港的外麵。一直在海上遊獵的斯佩萬萬沒有想到,英國人的兩艘巨艦正在斯坦利港為找不到他發愁呢,他自己倒迷迷糊糊送上了門來。

1914年12月8日上午7時30分,德國艦隊中擔任偵察任務的一艘輕巡洋艦,在斯坦利港觀測到了令人恐懼的三角桅塔——這是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典型標誌。斯佩中將聞報,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他原本打算路過福克蘭群島到斯坦利港來撈一把就走的,沒想到偷雞不成,反而碰上了可怕的戰列巡洋艦。

幾乎沒做什麼考慮,斯佩馬上命令艦隊調轉方向,全速逃離。

8點鍾,斯特迪中將收到了這一令人吃驚而又振奮的消息。他立即傳令:全體艦隊離港追擊,一定不能讓德國人跑掉。

11時,匆匆逃跑的斯佩收到了最令他擔心的報告:他的艦隊已經被那兩艘英國戰列巡洋艦追上了。逃是逃不脫了,英國軍艦的速度遠勝於德國軍艦,除了掉頭拚命一戰,實在沒有別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