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冰雪極地大廝殺——小國對大國不屈的絕唱(1)(1 / 3)

冰雪極地大廝殺

小國對大國不屈的絕唱

小小的芬蘭竟敢抗拒蘇聯百萬大軍,任何人都認為這場戰爭無疑是大錘砸雞蛋,獅子撲綿羊。然而,讓舉世震驚的是芬蘭竟然是卡在北極熊嘴裏的一隻刺蝟,吞不進嚼不動,還被紮得遍體鱗傷。冰天雪地的北極戰場,空前慘烈悲壯。蘇軍3個精銳師被全殲,數十萬蘇軍將士陳屍冰原。蘇軍在全世界麵前丟了醜。

20世紀30年代末,歐洲上空戰雲密布。德國發動戰爭的趨勢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麵對德國的戰爭叫囂,斯大林比任何人都更加憂心忡忡,他深知德國的戰爭潛力和軍事實力。為了消除這一威脅,斯大林原想與英法結成同盟,遏止德國的戰爭企圖。但英法兩國各懷鬼胎,不願誠心與蘇聯結盟。因此,斯大林毅然轉向,外交接觸僅三天便與德國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雖然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斯大林知道,這紙條約對雙方來說都是權宜之計,兩國終究不免一戰。為了利用與德國達成協議而爭取到的時間,斯大林決定盡快改善自己周邊防禦態勢,以期將來戰爭臨頭時,可以有更大的防禦縱深。斯大林是個目標明確、行動果斷的人,同時他也是個極精明狡詐的政治家。他在與德國簽訂《德蘇邊界友好條約》墨跡未幹之際,即在同日與愛沙尼亞簽訂《蘇愛互助條約》。條約當然是在蘇聯的壓力下愛沙尼亞被迫簽訂的,條約規定兩國在遭到第三國攻擊時互相援助。彈丸小國愛沙尼亞能給蘇聯什麼援助呢?當然隻能是蘇聯給予愛沙尼亞援助,愛沙尼亞因為這個援助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是:愛沙尼亞應給予蘇聯在厄塞爾島(薩列馬島)、達格島(希烏馬島)及波羅的港(帕爾基斯基港)駐軍和建立海軍基地的權利。此外,還要把若幹個飛機場轉交給蘇空軍使用。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並會同蘇聯一起很快占領了波蘭。

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閃電般地攻占波蘭,令周邊小國心驚膽戰,他們對軍事大國誠惶誠恐。在這種形勢下,蘇聯於10月5日和11日分別召來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代表到莫斯科,簽訂了與愛沙尼亞一模一樣的《互助條約》。條約的共同點是:蘇聯承擔向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供應武器彈藥的義務,雙方都承諾不簽訂旨在反對友好鄰邦的條約,締約雙方的主權無論如何不應受到破壞。拉脫維亞應把利耶帕亞港和溫道港交給蘇聯建立海軍和空軍基地,並允許蘇聯在拉脫維亞海岸建立海岸炮兵陣地,以保衛拉脫維亞的裏加港。立陶宛則允許蘇軍在其領土上駐軍和建設機場。

當年,這三個國家都是老沙皇的屬地。十月革命後,這三個小國得到了獨立和主權。現在,蘇聯又要把它們重新納入蘇聯版圖(1940年4月蘇聯直接出兵占領了這三個國家)。

現在,蘇聯準備像對待波羅的海沿岸三個國家那樣對待芬蘭了。

芬蘭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一個小國,麵積3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僅有300多萬,它與蘇聯西北部疆域毗鄰,西南倚波羅的海,曆史上被認為是“開啟彼得格勒的鑰匙”。當時的蘇芬邊界最近處距列寧格勒(彼得堡)僅32公裏,而芬蘭灣又是進入列寧格勒的門戶。

因此,芬蘭對於蘇聯西北邊界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曆史上,沙皇俄國曾多次入侵芬蘭,俄芬矛盾曆史上就十分尖銳。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聯廢除了沙皇俄國與芬蘭的不平等條約,緩和了芬蘭人對蘇聯的敵對情緒,蘇聯於1932年與芬蘭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

在這兩個曆史悠久的民族關係上,當年的沙皇俄國曾不止一次地遭到芬蘭人民的頑強抵抗。蘇聯的炮兵元帥沃羅諾曾鬥膽麵諫斯大林,說進攻芬蘭是很危險的。但斯大林毫不以為意,斯大林對於他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從不動搖的,而現在正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時機。而且他認為,這次芬蘭人不會反抗。

因為,現在的蘇聯比當年的沙皇俄國不知要強大多少倍。

蘇聯剛剛才在全世界麵前演過一場坦克飛機大炮對波蘭的閃電式戰爭。波蘭是個有3000萬人的大國,可它的百萬大軍十多天便灰飛煙滅,落個國破家亡的悲慘結局,芬蘭人願意遭到同樣的命運嗎?

1939年10月5日,蘇聯外交部照會芬蘭政府,要求芬蘭派談判代表到莫斯科商談邊界問題。芬蘭人知道這一去凶多吉少,隻要看一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三國與蘇聯發生的事情就知道此來為何。

10月9日,芬蘭代表來到莫斯科會談。

蘇聯政府開列了他們的談判要求:

第一,蘇聯準備切實保護通往列寧格勒的海路,為達到此目的:1.盡力用兩岸炮火封鎖芬蘭灣,以防敵人軍艦或運輸艦進入芬蘭灣。2.盡力防止任何敵人進入位於列寧格勒入口西部與西北部的芬蘭灣內諸島。因而要求芬蘭割讓霍格蘭、謝伊斯卡裏、伊萬薩阿裏、蒂泰斯卡裏和洛納斯托等島,以蘇聯的其他領土交換。同時要求租借漢科港,為期30年,使蘇聯可以在那裏建一個海軍基地,沿岸布設大炮,以與對岸的帕爾基斯基海軍基地共同封鎖芬蘭灣的出口。

第二,更加嚴密地守衛通往列寧格勒的陸路,辦法為將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蘭邊界後移。新邊界可使列寧格勒處於重炮射程之外。這一邊界的調整仍可使曼納海姆防線的主要防禦工事保持完整。

第三,調整“邊界劃得不正確且是人為劃定的貝薩謀地區”的北端邊界。這是一條穿越雷巴契半島的狹窄地峽,攔腰切斷半島西端的直線,之所以調整,是為了防止敵人在雷巴契半島建立據點,以保衛通往摩爾曼斯克的海路。

作為以上領土的交換條件,蘇聯提出將雷波拉和波拉約爾皮兩地區割讓給芬蘭。

對於這些要求,芬蘭作出了讓步,表示除了租借漢科港以外,其他要求都可以答應。但蘇聯代表在租借漢科港這一點上不容商量,非借不可。芬蘭代表爭辯說:“我們是個嚴守中立的國家,租借漢科港會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蘇聯代表接著說:“不租就借,不借就買,總之漢科港我們要定了。”雙方就此僵持不下,最後,芬蘭代表以回國請示政府為借口,返回赫爾辛基。

時隔幾日,在蘇聯外交部的不斷催促下,芬蘭代表又到了莫斯科,會談繼續進行。蘇聯代表逼問芬蘭政府的態度,芬蘭代表明確地轉達了芬蘭政府的態度,拒絕了租、借、買漢科港的要求。

蘇聯政府仍不罷休,把芬蘭代表留在莫斯科繼續會談。談判成了蘇聯單方麵的恫嚇和炫耀武力。

10月底,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親自出席談判。而芬蘭代表仍然是那個立場。莫洛托夫嚴厲警告芬蘭代表:蘇聯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拒絕蘇聯的要求將會帶來嚴重後果。

芬蘭代表仍舊倔強地說:不!

蘇芬談判於11月13日在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的情況下匆忙結束。

芬蘭政府在聽取了談判代表的彙報後,知道戰爭已不可避免。於是,不事聲張地進入戰爭動員。

此時,蘇聯報刊開始連篇累牘地宣傳“芬蘭的統治者是一夥敵視蘇維埃的帝國主義幫凶,充當帝國主義侵略蘇聯的馬前卒”,並聲稱要割去這隻毒瘤。

11月26日,在蘇芬邊界附近孟尼拉地區的幾門炮,發射了7發炮彈。炮彈肯定是蘇聯方麵發射的,但蘇聯外長在廣播裏聲稱:“11月26日上午9時,芬蘭政府軍無端地開炮射擊蘇聯境內的平民目標,造成蘇聯公民13人傷亡及房屋財產的重大損失。對這種野蠻的挑釁性行為,蘇聯政府表示極大的憤慨和強烈的抗議。為了避免這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蘇聯政府要求芬蘭軍隊從卡累利阿地峽處後退25公裏。”

芬蘭政府也發表聲明指出:“炮擊事件絕非芬方所為,為澄清事實真相,要求國聯(國際聯盟,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派中立國前來調查。”芬蘭政府還向蘇方建議:可由蘇聯指派隻要芬蘭認可的第三國與芬蘭、蘇聯共同調查,甚至芬蘭可以不參加。

蘇聯政府根本不理睬芬蘭政府的聲明,幾小時後,蘇聯外長又發表聲明:由於芬蘭政府拒絕從邊界後撤軍隊,蘇聯不得不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

11月29日晚,蘇聯副外長鮑爵姆金向芬蘭駐蘇大使宣讀了一份照會,聲稱:“由於芬軍在蘇芬邊界各個地段攻擊蘇軍,蘇聯不得不從芬蘭召回本國的政府代表和經濟代表,並中止兩國的一切正常關係。”

緊接著,莫洛托夫發表廣播講話,宣布蘇芬兩國已處於戰爭狀態,並進行戰爭動員。

1939年11月30日上午8時,蘇聯列寧格勒方麵軍90餘萬人,從巴倫支海到拉多加湖長達1500公裏的戰線上,兵分八路,入侵芬蘭。波羅的海艦隊也傾巢出動,炮轟芬蘭沿岸港口各種軍事設施。航空兵也出動了列寧格勒軍區的全部飛機,對芬蘭各主要城市及軍事設施進行猛烈的轟炸。

蘇芬戰爭不可避免地全麵爆發了。

1939年發生了許多令世界震驚的大事,其中最具爆炸力的首推德國進攻波蘭,其次便是蘇聯進攻芬蘭。

蘇聯,一個擁有1.8億人口的大國,出動百萬大軍,進攻一個人口僅300多萬的小國,這是典型的以強淩弱的侵略行徑。

世界輿論紛紛譴責蘇聯的野蠻侵略行徑。同時,所有關注這場戰爭進展的人,都為芬蘭這個弱小的國家即將成為強國桌上的盤中餐而感到悲哀,都估計不出幾天,最多幾周,芬蘭就將戰敗投降。

被迫自衛的芬蘭軍隊實在是太弱小了。它的常備軍僅3萬人,戰爭爆發全民總動員可達30萬人。計有15個師,60輛坦克,15隻小艦艇,老式飛機150架,8個高射炮連及200門大炮。

芬蘭武裝部隊的總司令是曼納海姆,他曾在沙皇俄國的軍隊服役,1918年乘十月革命政權更迭混亂之機率芬蘭獨立。這是一個頗受芬蘭人擁護的領導人,也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卓越軍事領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曼納海姆防線扼守著從南邊進入芬蘭的必由通道。這條防線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已經變得堅不可摧,它護衛著芬蘭南部最重要的地區。

如果要讓芬蘭屈服,非得進攻南部。而進入南部地區又必須得通過卡累利阿地峽的曼納海姆防線。由此可見,曼納海姆防線在芬蘭整體防禦中的地位。

芬蘭的地形像一隻蜂身,南部是蜜蜂那肥大的肚子,伸向北冰洋那一截是蜜蜂的上身,中間狹窄像蜂腰。

蘇軍進攻的重點直指芬蘭南部(曼納海姆防線),蘇軍在這裏擔任主攻的是第7集團軍,它轄有8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十幾個航空團。第7集團軍的任務是:像尖刀一樣插進曼納海姆防線,然後把它撕開,再揮師直下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蘇軍在第7集團軍東北翼、拉多加湖北麵配置了兵力較少的第8集團軍。第8集團軍的任務是支援第7集團軍的進攻,並向曼納海姆防線的側背實施迂回突擊。

而對芬蘭中部實施攻擊的是第9集團軍,該集團軍的任務簡單明確:把蜂腰切斷,把芬蘭南北兩部分斷成兩截。

進攻芬蘭北部的是第14集團軍,它應奪取雷巴契半島西部,占領佩琴加,得手後向西南擴大戰果。

戰爭爆發時,作為執掌這個國家命運的芬蘭領導人、武裝部隊總司令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軍正在凱利市一所小學內的芬軍司令部裏思考著芬蘭麵臨的形勢。顯然,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大錘”砸“雞蛋”的戰爭。與芬軍相比,蘇軍擁有先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無窮無盡的後備兵源,豐富的作戰經驗。而芬軍幾乎是一群童子軍。他憂鬱地凝視著牆上的芬蘭地圖,這是一個大半領土深入到北極圈的國度。冰天雪地,酷寒肆虐,人煙稀少,經濟也不發達。這裏的人民幾十年來沒有經過戰爭,現在卻要與百倍於自己的強鄰決一死戰,這難道是明智之舉嗎?這種為了尊嚴一賭國運的決策值得嗎?他把目光投向窗外茫茫的冰天雪地,大地也無言。一切都隻有由他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