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長津湖
陸戰1師鐵馬冰河噩夢來
麥克阿瑟引以為驕傲的“聖誕攻勢”,是一個兵分兩路、分進合擊的進攻計劃。在西線,第8集團軍兵敗清川江,一路狂奔逃回了三八線。在東線,第10軍的運氣也好不到哪裏。在長津湖畔的冰天雪地裏,有“美利堅之劍”美譽的陸戰1師陷入中國軍隊的包圍之中。一場血戰,冰雪長津湖成了每一個陸戰隊老兵心中永遠也揮之不去的噩夢。
在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看來,朝鮮戰爭的爆發,給了他這位在日本做太上皇的鐵血名將一個再創輝煌的機會,朝鮮半島獨特的三麵環海的地理環境,又為極擅兩棲登陸作戰的他提供了個大顯身手的理想戰場。1950年6月29日,也就是戰爭爆發四天之後,氣壯如牛的麥克阿瑟就向《先驅論壇報》女記者希金斯誇下海口:“給我兩個師,我就能守住朝鮮。”
就在70歲的五星上將在漂亮的女記者麵前大拍胸脯的一個星期之後,一向驍勇善戰的美24師的一個營級“特遣隊”與北朝鮮軍隊相遇。一場廝殺,“特遣隊”指揮官史密斯中校身首異處,近千名官兵作鳥獸散。朝鮮人民軍的當頭一棒,把麥克阿瑟打得暈頭轉向。他向參謀長聯席會議連連求援:“我們正麵對著一支在第一流指揮官統率下的、善於運用戰略戰術原則的、好挑釁的並且訓練有素的職業軍隊。要想打敗他們,我需要不少於五個陸軍師和三個坦克師,再加上炮兵增援部隊和後勤部隊。”
和在女記者麵前開出的“賬單”相比,麥克阿瑟給參聯會開出的這張“賬單”委實豪華。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尖刻地說:“對於美國來說,朝鮮戰爭這場遊戲的成本已經超過預算,麥克阿瑟正在瀟灑地用我們士兵的屍體和鮮血賭博。”
毫無疑問,參聯會委婉但是堅決地拒絕了麥克阿瑟這一顯然胃口過大的請求。但當麥克阿瑟提出要在仁川登陸時征調久負盛名的陸戰1師時,布萊德雷和其他的參謀長滿足了他的這一要求。
1950年9月15日,伴隨著驚天動地的強大炮火,裝備精良的陸戰隊員們登上了在炮火中瑟瑟發抖的仁川港。由於人民軍在戰略上的失誤,使得陸戰1師的登陸作戰進行得比一場演習還要輕鬆。
仁川得手之後,麥克阿瑟故伎重演,組織由陸戰1師和美7師編成的美10軍又在東海岸的元山進行了一次登陸作戰。和在仁川時一樣,陸戰1師同樣沒有碰到值得一提的抵抗。隨著西線第8集團軍的展開和向北推進,作為右翼攻擊部隊的美10軍也踏上了旨在“踏平北朝鮮,飲馬鴨綠江”的北進征程。屢戰屢勝的陸戰1師更是目空一切,浩浩蕩蕩地殺奔北朝鮮的戰略要地——長津湖。
有人說,如果把美國的遠洋艦隊比作是一隻鋼鐵長臂的話,那麼,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是這隻長臂最前端的鐵拳。的確,作為一個專門擔負由海上進攻陸地任務的特殊兵種,美國海軍陸戰隊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成了一個與其強大的海軍相映成輝的戰場明星。它的特殊功能使其將海軍和陸軍融為一體,並為海軍的每一次遠征行動進行最後的往往也是致命的一擊。可以這樣說,海軍陸戰隊是美國海軍的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也是其聯結海權與陸權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鋼鐵紐帶。
擁有160多年建軍曆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是美國長期以來推行其外交政策、維護國家權益的一張重要王牌,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支兩棲雄師。它們以訓練嚴格、機動快速、驍勇善戰而聞名於世,是整個美國武裝力量當中的“精銳之師”。根據美國的憲法,海軍陸戰隊是美國武裝力量中唯一毋須國會批準,總統就可以直接動用的部隊。因此世界各地一旦有事,往往首先出動的就是訓練有素的海軍陸戰隊。隻要和美國的利益發生衝突,便可看見以船錨、地球、白頭鷲為標誌的陸戰隊隊徽,它幾乎成了美國實力的象征。
在這支久負盛名的部隊當中,有一個在美國乃至在全世界都威名遠播的王牌師——海軍陸戰隊第1師。該師在美軍各陸戰師中曆史最悠久,參戰最多,而且戰功最大,當然,所付出的傷亡也最重。在長期的征戰生涯中,陸戰1師始終以一種當仁不讓的強者風度,在每一次戰鬥中衝鋒陷陣,一馬當先。“最先戰鬥”成為該師的一句頗具象征性的口號。在海軍列隊時,該師官兵有位於最先頭或是右翼的特權,並引以為榮。陸戰隊的軍官們在申斥部下時,都是大聲喝問:“是回家還是去陸軍?”言外之意就是幹陸軍和被淘汰回家一樣丟臉。有一個例子最能說明這個所謂王牌師的狂傲。據說,該師長官在考核下一級軍官時,通常會問這樣一道題目:“你比誰強?”標準答案是:“我比所有的陸軍人員和所有他媽的空軍上將都強!”該師甚至還有這樣一項傳統:當受到陸、海、空軍或其他軍兵種人員的侮辱拚死也得雪恥。原因很簡單:陸戰1師的榮譽高於一切。
由於陸戰1師戰功卓著,實力強大,因此美國人自豪地把這支桀驁不馴的兩棲雄師稱之為“美利堅之劍”。
陸戰1師組建於美國參加二戰前的1941年2月,但它的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1846年,美軍根據對外擴張戰爭的需要,決定組建一個全新建製的陸戰團,用以進行海外征服戰爭。這樣,陸戰1師的前身和基礎——陸戰1團,就應運而生。該團一經誕生,便隨著美國的炮艦,東征西討,屢建奇功,甚至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時,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1914年,美軍在侵占墨西哥的陸戰隊當中優中選優,組建了旨在赴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陸戰5團。1917年,美軍在本土組建了陸戰7團。至此,構成後來陸戰1師基本力量的3個主力團隊,都已先後問世。
1941年,歐洲戰場風聲日緊,太平洋上空也戰雲密布。羅斯福總統決心大規模擴充美軍,以備不測。在這種背景之下,美國海軍以陸戰1、5、7三個團為班底,正式組建陸戰隊曆史上的第一個師級作戰單位。2月份,美國海軍陸戰第1師正式在北卡羅萊納州的勒熱那兵營橫空出世。
陸戰1師組建不久,遼闊的太平洋上便狼煙四起。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主力戰艦送入了海底。緊接著,凶猛剽悍的日軍揮師南下,席卷東南亞,打得長期盤踞於此的美英軍隊一敗塗地,落荒而逃。到1942年的5月,日本人幾乎全部占領了與澳大利亞近在咫尺的、極具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的所羅門群島。
為了保住澳大利亞這個未來唯一的反攻基地,退無可退的美國人決定在遼闊的南太平洋上展開反攻。戰功赫赫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把反攻突破口選在了一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小島——瓜達卡納爾島上。為確保反攻的萬無一失,尼米茲親點陸戰1師在瓜島率先出手。
7月30日,陸戰1師師長亞曆山大?範德格裏夫特率部在瓜島登陸,並迅速擊潰了守島的日軍,奪取了瓜島大部及島上唯一的空軍基地——安德森機場。
日軍大意失瓜島,使得一直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的“大日本皇軍”顏麵盡失。為了奪回瓜島,日本決心傾其全力,把美國的陸戰隊全部消滅在這個荒涼的小島上。
接下來,美日兩軍在小小的瓜達卡納爾島上展開一場持續半年的慘烈廝殺。戰至後來,瓜島之戰演變成了決定太平洋戰爭命運的一場海陸空立體大戰。美日兩國的軍隊幾乎都傾盡全力,希望在這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大戰中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