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李——美國南北戰爭的寬容和理解
美國南北戰爭的時期,南方軍隊的統帥李將軍也算是美國的名門之後了。21歲就成了華盛頓養子的乘龍快婿。他的爺爺理查德·亨利·李,是1776年提出起草獨立宣言的動議,並在《獨立宣言》上簽字的弗吉尼亞代表。應該說,他的先輩都是美國功勳卓著的開國者。
可李將軍卻為什麼成了分裂事業的戰神呢?這得從美國的製度說起。美國是一個“合眾國”,是通過憲法湊到了一塊的“聯邦”。加入這個聯邦是各邦通過投票表決同意的,不像是秦始皇橫掃宇內那樣,通過殺人放火生拉硬綁到一起的。在這個被叫做合眾國的地方,曆史學家橫豎是寫不出華盛頓統一了美國這樣的故事。
既然各邦的“來”是自由的,為什麼想“去”就不能自由呢?要知道,根據當時的美國憲法,林肯倒是沒有向要脫離聯邦的各邦宣戰的權力,而《獨立宣言》卻有言在先: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而現在南方不再想跟北方在聯邦裏一起過了,難道南方就沒有這樣的自由嗎?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其說李將軍是簡單的背叛,不如說也是為自由而戰。
起先,聯邦是要任命他為統帥10萬大軍的少將,但遭到了他的拒絕。布萊爾曾經問過他,謝絕職務是否跟可能失去家中的奴隸有關。李回答說:如果美國的400萬奴隸都歸他所有,為了避免一場戰爭,他也會欣然讓他們全部獲得自由。
他不是為保全奴隸製而戰。他早就認為:“蓄奴作為一種製度,在任何國家中都是一種道德上和政治上的罪惡。”行動勝於雄辯。作為繼承人,李將軍遵照嶽父的遺囑,1862年釋放了所有的奴隸,並親自為自己過去的奴隸們簽發了通行證,讓他們越過防線投奔北方。
一個人不能將自己的劍指向自己的家鄉。即使是整個南方,也不能簡單地說獨立隻是為了保全奴隸製。因為奴隸主隻是南部白人中的少數,隻有5%的白人擁有奴隸。美國曆史學家就說,戰爭爆發時,“南部人民在爭取獨立上幾乎是萬眾一心的”。一個不能抓壯丁的地方,政府要開動戰車需要足夠的民意基礎。其實李是熱愛聯邦的。在給姐姐的信中,他說弗吉尼亞退出聯邦的行動是錯誤的。但是,他也忠誠於弗吉尼亞:“盡管我如此熱愛聯邦,可我卻無法下決心舉起拳頭去打我的親戚、我的孩子、我的家。”
不過,無論李將軍的願望如何,都無法改變這樣一個事實:他為之浴血奮戰的土地是和奴隸製聯係在一起的。隨著1863年1月1日解放宣言的發布,李為之戰鬥的事業在人類曆史上永遠地失去了道義的製高點。
在《美國國內戰爭史》裏,英國艾德蒙斯將軍稱李具有“偉大的軍事天才”,而李的天才意味著聯邦的災星。他指揮的傑克遜將軍在第二次布爾倫河戰役中,打敗了波普將軍率領的聯邦軍隊,就連林肯都跌坐在椅子上,喊徹底完了。而錢瑟勒斯維爾戰役中,李將軍的邦聯軍隊以少勝多。李又一次林肯感歎“不足6萬饑寒交迫的叫花子把13萬精兵殺得丟盔棄甲”!但南部邦聯還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窮途末路。
到了1865年,忠於他的士兵們已經是隻能用野洋蔥、野草、去年的爛土豆和所有隻要能吃的東西充饑了。大勢已去,繼續流血隻會是無謂的犧牲。李將軍知道,該讓戰神歇息了。1865年4月,他下令打起了白旗。李將軍在他起草給戰士們的最後一份文告裏說:“隻是因為感到英勇和忠誠是無法補償繼續戰鬥所招致的損失,所以我決定避免無謂的犧牲。”
李將軍在去格蘭特軍中洽談投降事宜前,對手下說:“我可能要成為格蘭特的階下囚了,我想我必須使自己的儀表盡可能好一些。”敗,也要敗得有尊嚴。
1865年4月9日,北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和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將軍與隨從們先後騎馬來到弗吉尼亞州的阿波馬托克斯鎮。他們在一個叫邁克林斯家的二層紅磚樓裏簽署了有關投降的協議。
李將軍提出,敗軍不受辱,必須充分保證南軍將士的人格和尊嚴不受侵犯。格蘭特的助手奧特將軍還特地提醒他的上司,應該在停戰協議裏寫上,所有接受投降的南軍軍官可以隨身攜帶他們的手槍和佩劍。格蘭特將軍接受了它。在談判中,李將軍希望他的騎兵和炮兵能夠保留那些屬於他們自己的馬匹。而格蘭特則回答:“如果這些士兵沒有現在所乘馬匹的幫助,就很難收獲下一季的莊稼,養活家中老小過冬,我會這樣安排的。”那些馬匹曾經是戰爭的工具,但格蘭特和李都沒有忘記,美國需要和解。
簽字儀式結束,敗軍之將羅伯特·李即起身告辭。格蘭特將軍親率隨從降級相送。當李將軍一身戎裝,如一尊雕像含淚離開時,在場的北軍將士全體肅立,舉帽致敬,目送了一個悲劇英雄的最後謝幕。
格蘭特勝利了,但他能給昔日兵戎相見的敵人以體麵。李的軍官們依然還可以保留自己的隨身武器。沒有絞刑,也沒有押著俘虜舉行勝利遊行。
硝煙在散去。但仇恨並沒有隨著戰爭一起結束。在有些人眼裏,叛亂者應該受到嚴懲。要知道,在這場戰爭中,共有62萬人喪生。大約每60個美國人裏,就有一個死於戰火。照常理來說,總得有人為這場殘酷的戰爭負責。
當總統約翰遜問格蘭特什麼時候能審判李和傑斐遜·戴維斯這些人時,格蘭特認為決不能審判,除非他們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他說他寧可辭去司令之職,也不願去執行要他逮捕李的命令。從此,一個聯邦大團以叛國罪對李提出起訴的事,也就沒有了下文。
畢竟政治問題和法律問題不是一回事。一個知道區分政治問題和法律問題的國家是幸福的,一個理解政治問題和法律問題不同的民族是理智的。美國內戰沒有產生戰犯,也沒有一兵一卒在未來的歲月裏因為“曆史問題”而遭到清算和迫害,勝利者更沒有用筆墨掀起一場醜化運動以便將反叛者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南部邦聯總統傑斐遜·戴維斯1889年去世,活了81歲。副總統斯蒂芬斯則戰後不久就被佐治亞選為聯邦參議員,死後墓碑上居然還刻著“一心為公”,他生前沒有被人改造,死後也沒有誰去鞭屍揚灰,盡管他至死都堅信奴隸製比工資奴隸製更有人性。即使是1865年4月14日林肯被同情南方的布思刺殺,美國也沒有因此瘋狂,來一次徹底幹淨肅清南部殘餘的斬草除根運動。美國始終是一個“不徹底”的國家。
戰爭結束了,李從此遠離塵囂,也遠離仇恨。他拒絕了一家保險公司年薪一萬美元的聘請,在1865年9月就任了華盛頓學院的院長,工資一年隻有1500美元。這所規模很小,名氣也很小的,破了產的學院,地處偏僻的列克星敦山區。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三十餘年裏,昔日南部邦聯的一些大人物們,用回憶錄和文章繼續著往日的戰鬥,而這位善於辭令的院長,卻什麼也沒有寫。
李致力於學院的教育事業,他說自己非常喜歡這美好的平民生活。在1870年——李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帶著女兒安妮到南方休了兩個月假。所到之處,迎接他的是鮮花、歡呼和敬意。在哥倫比亞州,南部邦聯老戰士冒著傾盆大雨,列隊走到車站歡迎;在奧古斯塔,數千人向他致敬;在樸次茅斯,人們為他鳴放禮炮……南方的人民用凱旋者才可能獲得的儀式迎接這位過去的敗將。
1870年,李將軍長眠在了華盛頓學院的小教堂之下。在那裏,他的塑像依然身穿南部邦聯軍裝。
美國沒有官方教科書,出版曆史著作不用官方審查,誰也沒有權力向國民強製灌輸某種被認為是惟一正確的答案。對李將軍和平叛的格蘭特,美國人可以同表敬意。
這就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