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凡爾登戰役(3)(3 / 3)

正是依靠這樣頑強的意誌,法軍所需要的支援部隊和物資在指定的時間內全部送到,這保證了凡爾登戰役後來的勝利,戰爭結束後,為了永遠記住這個奇跡,法國人從此把巴勒杜克公路稱為“神聖之路”。

戰爭遺跡

凡爾登戰役紀念館

1967年,在幸存的一戰老戰士和陣亡戰士家屬的倡議下,在凡爾登戰役中的杜奧蒙堡壘所在地修建了一戰紀念館。紀念館對歐洲所有的青少年免費開放,目的是讓他們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教育他們要致力於維護和平。

凡爾登靈塔

建立於1929年6月23日。事實證明,它並沒有帶來凡爾登永久的和平。

凡爾登戰役勝利紀念碑

紀念碑上銘刻著這樣一段法語:“ils n'ont pas passe”,意思是:“他們沒有通過!”

顯然,這是表達了法國軍隊在凡爾登戰役後的驕傲心情。

名人論戰

毛澤東曾對凡爾登戰役有過如下評價:

在一九一六年,德軍曾向法國要塞凡爾登舉行數度的進攻。當時德軍的戰役統帥是德國皇太子,投入戰鬥的力量是德軍的最精銳部分。當時的戰鬥是帶決戰性的。德軍猛攻不克,整個德奧土保陣線再也找不到出路,從此日益困難,眾叛親離,土崩瓦解,走到了最後的崩潰。然而當時英美法陣線方麵,還沒有看出這種情況,以為德軍仍極強大,不知道自己的勝利已經快到麵前。在人類曆史上,凡屬將要滅亡的反動勢力,總是要向革命勢力進行最後掙紮的,而有些革命的人們也往往在一個期間內被這種外強中幹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出敵人快要消滅,自己快要勝利的實質。

軼事

被一枚炮彈左右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炮火成了左右戰局的重要力量。德軍依仗其多年儲備的眾多大口徑火炮狂施淫威,而法軍戰備不足,炮火虛弱,處於劣勢。

1916年4月,雙方炮擊兩天兩夜後的一天,位於馬斯河上遊的法軍某炮兵陣地彈藥所剩無幾,炮兵傷亡過半,不得已,指揮官隻好起用一批毫無開炮經驗的後勤人員臨時上炮位頂陣。

其中有位年輕的下士因為對開炮懷有與生俱來的恐懼,在沒有瞄準的情況下,手忙腳亂中將一發炮彈打了出去。炮彈一出膛,這位膽小的下士就失聲叫道:“我的炮彈打偏了!”

這發炮彈真是偏得太離譜了,德軍陣地在東北方向,而炮彈飛向了西北方向。在彈藥將盡之際。這種行為絕對是不可原諒的。指揮官舞著指揮棒氣急敗壞地向下士衝過來,準備狠狠教訓他一頓。這時,隻聽見炮彈飛去的方向傳,聲沉悶的煜炸,接著是巨大的連片爆炸聲,炒豆似的綿延不絕,持續時間達30多分鍾。

所有的人都愣在那裏,包括年輕的下士和指揮官,他們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這發打偏的炮彈鬼使神差地偏到了斯潘庫爾森林中一座重要的德軍秘密彈藥補給基地,它成功地穿過狹窄的通風口直搗彈藥庫,引爆了基地所儲備的全部彈藥。

這發炮彈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德軍60多萬發大口徑炮彈和其他數十噸彈藥銷毀得一千二淨,連一發臭彈都沒給德意誌帝國留下。於是,德軍陣地上無數門大炮張著饑餓的大嘴成了一堆堆廢鐵。

此前還焦頭爛額的法軍元帥貝當喜出望外,抓住時機大舉反攻喪失了炮火支援的德軍陣地。於是,凡爾登會戰以能征善戰的德軍失敗而載人類史冊,並進而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