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台兒莊會戰(3)(1 / 2)

戰爭中的故事

57把大刀定乾坤

在台兒莊戰役中,曾有一支大刀敢死隊痛宰日寇,扭轉了戰局。這個故事流傳至今,許多人都把這支敢死隊說成是池峰城師長的第31師,但實則為黃樵鬆師長的第27師158團7連官兵。

1938年3月27日清晨,日軍磯穀部63聯隊攻破台兒莊東北角,第31師守城官兵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搏殺。雙方推進推出,形成拉鋸戰,中國軍隊雖多次奮戰,但都沒有將日軍趕出莊外。全師經過與日軍幾天的激戰,4個團長傷亡了3人;12個營長隻活下2人,一線戰士亦所剩無幾,但他們仍據守莊內一隅,死拚不退。

日本電台宣稱已將台兒莊全部占領。

當天上午,駐守在台兒莊外黃林村的黃樵鬆師長命令158團3營副營長時尚彬帶領7連、8連增援莊內池峰城守城部隊。

當7連衝進台兒莊時,先打進莊的8連官兵在日軍重機槍狂掃之下已全部陣亡。守城指揮部命令7連承擔正麵阻擊任務。雙方每巷必爭,每屋必奪,敵進我退,我進敵死,打得十分慘烈。敵我雙方交戰在一起,敵人的飛機、大炮已無用武之地,戰士們以手裏的大刀對付日軍的刺刀,大顯神威。

至31日,7連130餘人隻幸存下來57人,3個排長全部犧牲,陣地前留下了日軍200多具屍體。戰局最危急時,日軍已占領台兒莊的4/5。此時,雙方兵員傷亡慘重,身心疲憊已到了極限。雙方的指揮官都清楚,誰能挺到最後,誰就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贏得最後的勝利。

池峰城當機立斷,命令7連連長王範堂將僅存的57名戰士集中起來,組成敢死隊,對日軍展開最後搏殺。敢死隊員們手持長槍,斜挎大刀,腰裏掛滿手榴彈,人人一副慷慨悲歌的英雄氣概。當宣布敢死隊員每人賞大洋30塊時,隊員個個拒收,一致表示:“我們連命都不要了,要錢幹什麼!”

當晚,敢死隊分成6個戰鬥小組,摸出西門,在炮火的掩護下,靠近僅一牆之隔的日軍陣地。在一陣急促的炮火準備後,王範堂一聲令下,敢死隊員們一躍而起,跳入牆內與日軍廝殺在一起。據王範堂回憶:“此時,容不得敢死隊員半點思考,見敵人舉刀就砍,聽到動靜,抬槍就打。不管前麵有多大險阻,隊員們以必死的信念,隻知道一個勁地向前殺,前麵的倒下了,後麵的跟上去。”

經過約1個小時的戰鬥,日軍丟下60多具屍體,狼狽退逃。我敢死隊員以44人犧牲,僅13人幸存的代價,一舉將日軍趕出台兒莊,贏得了整個戰局的主動權,奠定了台兒莊會戰的勝利基礎。

戰爭遺跡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坐落在山東省棗莊市風景如畫的古運河畔的台兒莊城西南郊,與大戰時的火車站隔河相望。為了弘揚民族精神,對子孫後代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經中宣部批準,台兒莊區人民政府於1992年10月12日奠基,投資3000萬元興建了台兒莊大戰紀念館,以此永誌,並進行了進一步擴建。

名人論戰

辭賦家韓邦亭為紀念台兒莊大捷,創作了《台兒莊大捷賦》:

噫籲嚱!何其壯哉!運河之北,齊魯之南。津浦在望,隴海相連。扼守彭城之門戶,堪作兵家之重藩。其地曰台兒莊。當夫日寇入侵,亡我之心正盛;龍裔慷慨,報國之士當前。集華夏之英雄,掃倭奴之氣焰。於是衛我鄉園,乃有一戰。與子同仇,殲敵過萬。 可恨扶桑之敵,東海之水引來,未洗其惡;南山之竹伐盡,莫狀其愆。虜陣圍城,亦畏中華之浩氣;賊星照眼,未及日月之大觀。李將軍指麾,多懷奇策;孫仿魯固守,穩若太山。挽銀漢之仙浪,洗胡塵於雲間。

至於外圍一戰,喜縱馬蹄,騎兵誘敵以深入;休謂螳臂,寶刀勝炮而凱旋。當夫利彈摧骨,驚槍入麵。赤血奔流,黃雲黯淡。懷壯誌而赴死,聚士卒以爭先。城牆陷而北門毀,官兵殞而東風寒。爾其巷戰之始,表丹心我當敵愾,揮白刃誰肯息肩?健兒做國殤,殺氣衝乎疆場;人民禦外侮,兵威動於昊天。於是全線反擊,自多良將;征衣振土,誓斬樓蘭。提銳旅以張雙翼,舉大旗而掃諸頑。敵師遂敗績,磯穀率殘部以突圍,盔丟甲棄;將軍遣豪傑而蕩寇,地覆天翻。輜重如丘,千秋之罪狀已誌;遺屍遍野,萬裏之遊魂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