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莊破敵之功,刑天多猛誌;李宗仁得意之作,青史映宏篇。滅日軍之神話,爭國際之奧援。剩穿牆之彈痕,千載當銘記;憐滿目之焦土,萬眾迎凱旋。《書》雲:“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想我中華兒女,眾誌成城,豈有不勝之理哉?且夫扶桑之兵,視我仍如清末之師,不亦謬乎?
烈烈征師,皆成曆史;茫茫血雨,已化雲煙。於今烽火之色無尋,和平之意正酣。遠承千百年之丕業,自當求穩;新造億萬人之福祉,慎勿控弦。觀盛世之神州,重興百業;看和諧之世界,最需多元。社稷騰華,續精誠於炎黃之績;人民頌美,載歌舞於堯舜之前。
軼事
赤手空拳打死仨日寇
楊永成老人是黃埔軍校第17期的學員,抗日期間的大小戰役老人家幾乎都參加過,但讓老人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台兒莊大捷。
楊永成從11歲起就開始練習武術,雖然身高隻有1.65米,但身體十分健朗。1932年,22歲的楊永成參加了國民黨部隊,在天津保安第八部隊當了一名傳令兵。
“這期間我們每天都練兵,每天聽到日軍在東北地區橫行霸道的消息,大家都恨得咬牙切齒,終於在1938年3月,我們接到上級的命令,將在台兒莊與敵人展開戰鬥。”楊老回憶說。
1938年3月23日淩晨,第2集團軍第31師第93旅乜子彬部的先頭部隊開始從台兒莊一線向嶧縣方向搜索前進。當93旅騎兵連搜索至嶧縣以南8公裏處的亂溝附近時,與南下日軍先頭騎兵部隊約300餘人遭遇,從而打響了台兒莊戰役的第一槍。
台兒莊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裏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
楊永成當時在第57軍112師636團2營6連3排擔任少尉排長。
在台兒莊開戰第4天,戰鬥進入膠著狀態,最終中國軍隊組建了一支“混合旅”,也就是“敢死隊”,隊員都是部隊裏的“精華”,都是不怕死、能打硬戰的青年人。
“我記不起當時的旅長叫什麼名字了,隻記得戰士們都管他叫‘王大酒壺’,當時的團長叫謝印華,師長叫霍守義,”老人興奮地說,“一天晚上,我們剛衝出陣地,我就被3個日本兵圍在中央,他們離我非常近,我當時手裏還沒有槍,不過幸好我從小就練就了一身好武功。”“我正麵的敵人舉著刺刀向我撲來,我一個斜身,將他躲開,順勢把他的槍扭過來,將他打倒在地,”楊老說,“就在這時,側麵的一個日本兵上來了,趁我不備用刺刀把我的衣服挑破了,我用手一抓,正抓在他的刀刃上,當時鮮血直流。”楊老說著抬起了左手,雖然已經過去60多年了,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老人的小手指上有一條傷疤,據老人講,由於當時傷到了神經,現在小手指還不靈活。
“由於我身體靈活,又練過武術,第3個敵人也被我打死了,之後,我也顧不上淌血的手指,繼續向前衝。”楊老說。
老人回憶說,戰爭過了幾天我軍傷亡慘重,經過三岔河戰鬥後,50多名“敢死隊員就隻剩下20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