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條後來晝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1942年間冬季列寧格勒處於饑餓圍困最艱難的期間,連接了拉多加湖東西兩岸的運輸線,成了列寧格勒賴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因而被列寧格勒軍民譽為他們的“生命之路”。
在“生命之路”剛通車時,拉多加湖的冰層還不是十分緊固,有些地段的冰層厚度隻有240毫米。卡車駛過時,冰層發出嘎吱嘎吱響聲,隨時都有被壓裂的危險。在寒冷中行駛的司機不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而且還得把駕駛室的車門打開,以防萬一遇到冰裂時能夠迅速跳出駕駛室。
由於湖麵冰層還沒有達到安全運輸所需要的300毫米的厚度,再加上司機又都缺乏冰上駕車的經驗,因此每輛卡車開始時不僅載貨少,而且速度慢。一輛載重量為2噸的卡車有時僅拉3、4百公斤,有的車隊跑一個來回竟費時10個至12個晝夜。從11月23日至12月1日十天時間,雖然司機們曆經千難萬苦,但車隊總共才為列寧格勒運來了800噸麵粉,還不敷兩天之需,然而在此期間,卻有40名司機陷入冰窟窿之中。
1941年12月9日,盡管列寧格勒方麵軍在沃爾霍夫方麵軍的配合下,一舉收複了提赫文,大大縮短了汽車運輸的路程,運輸狀況卻仍然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這是由於這年冬天氣候反常,大雪彌漫,狂風呼嘯,使湖麵冰層經常斷裂,而從裂開的冰縫裏滲上來的湖水很快又被凍住了,結果使湖麵平如玻璃,又光又滑,汽車在這樣的冰麵上行駛時不僅車輪經常會空轉打滑,而且方向也極難把握,有時狂風甚至會把滿載貨物的汽車刮離冰上車道5米、6米遠。此外,德軍為了破壞冰上運輸,也不斷派出飛機盤旋在拉多加湖上空,對車隊進行瘋狂的轟炸和掃射;什利謝爾堡的德軍炮兵則幹脆集中瞄準一段寬達5公裏至10公裏的冰麵一下子就送上數以千計的高爆炮彈,造成冰麵裂縫重重,彈坑累累,車隊一時無法安全通過。
為了提高冰上運輸速度,確保行車安全,列寧格勒方麵軍軍事委員會決定立即在什利謝爾堡德軍炮兵射程之外的安全地帶另外開辟4條單向公路線:其中兩條供滿載貨物的汽車從湖東岸駛往西岸;兩條則供載著疏散到大後方去的列寧格勒居民的回程汽車駛回東岸。盡管這樣,當時經過這唯一的“生命之路”運進列寧格勒的貨物還不到最低限量的1/3,列寧格勒的困境仍沒有解脫。
為了進一步提高運輸速度,列寧格勒方麵軍一方麵派出大量的高炮部隊負責保護“生命之路”的安全,一方麵派出大批得力的政工幹部前往汽車司機和公路養護人員中間進行宣傳鼓動工作。
在這條被稱之為“生命之路”的冰上運輸線上,勇敢的司機們每增加一公斤的貨運量都得付出大量的血汗甚至是寶貴的生命。隆冬季節,他們冒著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和十級以上的狂風,日日夜夜地行駛在百裏冰封的湖麵上,一麵把糧食、燃料和其他急需物資運進被圍困的城市裏,一麵又把婦女、兒童、傷員以及最重要的設備和文化珍品撤離該城。司機們為了多裝快跑,力爭在一晝夜內駕車跑兩個來回,彼此之間展開了競賽。他們24小時內連續4次越過拉多加湖的冰上運輸線,行程達700多公裏。他們不辭辛勞,吃、睡都在冰上的帳篷裏,每天駕車行駛長達16個至18個小時。有的司機爭分奪秒,甚至一天一夜能夠跑三個來回。
由於采取了各種強有力的措施,經拉多加湖“生命之路”運進列寧格勒的貨物量開始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了,貨運的速度也一天比一天快起來了。隨著運進列寧格勒的糧食日益增多,市內的糧食儲備有所增加。1942年4月,蘇共中央委員會書記日丹諾夫有一次很風趣地對人們說:“好啦!現在我成為一個富人了,因為我已有了十二天的糧食啦!”就這樣,傳奇般的拉多加湖“生命之路”,終於使列寧格勒軍民戰勝了饑餓的威脅,從而徹底挫敗了希特勒妄圖困死列寧格勒人的計劃。
自從1941年9月德軍兵臨城下之後,盡管希特勒能夠從望遠鏡裏看見城裏聖伊薩克斯教堂的穹形屋頂和海軍部大廈的尖頂,但德軍卻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經過戰鬥炮火洗禮的列寧格勒軍民,正時刻以一種老戰士那慣有的鎮靜神情,警惕地盯著藍色陰霾之中的德軍前沿陣地,時刻準備著擊退敵人的進攻。
1943年1月12日清晨,一尊尊威武雄壯的“馬蘭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正在瞄向涅瓦河對岸的德軍前沿陣地。當陽光剛剛穿過薄薄的雲層,2000多門火炮和追擊炮就一齊發出了震天的怒吼,打破了嚴冬的沉寂,向著敵人的陣地噴吐了萬丈怒火。
這是為了突破德軍圍困,蘇軍所實施“火花”戰役複仇的怒吼。
1943年1月18日夜晚,當列寧格勒人從莫斯科電台播送的最後新聞節目中突然聽到播音員以激動的聲調大聲宣告:“封鎖線突破了!”“列寧格勒解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