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拉多加湖
拉多加湖,古時候稱之為“涅沃湖”,歐洲最大的淡水湖。舊稱涅瓦湖。在俄羅斯歐洲部分西北部,在聖彼得堡以東約40公裏(25哩)。湖麵海拔5米 ,湖長219千米,平均寬83千米,麵積1.8萬平方千米。湖水南淺北深,平均深51米,北部最深處230米,湖水容積908立方千米。北岸大多高岩岸,有許多深切的小峽灣,湖岸曲折。南岸低平,多沙嘴和淺灘。有沃爾霍夫、斯維裏和武奧克薩等河注入。西南有涅瓦河流出,通波羅的海。湖中風浪大,不利於航運。南岸建有環湖的新拉多加運河,為溝通白海-波羅的海及伏爾加河-波羅的海的重要航道。魚類豐富,以鮭、鱸、鯿、白魚、鱘、狗魚和胡瓜魚類為主。
在9月8日列寧格勒被圍困之前,拉多加湖的水上航運業務主要是客運,而不是貨運。湖的東西兩岸都未建有大型現代化的港口設施和停泊碼頭,但其貨物的吞吐量實質上極其有限。再加上秋天的拉多加湖經常是大霧彌漫,狂風怒吼,而德軍飛機又整天在湖麵上空盤旋掃射,使許多滿載糧食的平底駁船往往由於風大浪急和躲避空襲而觸礁沉沒。
因此,如何切實保證城內300萬軍民的生活必需,就成了列寧格勒方麵軍當時所麵臨的一項頭等大事。因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300萬軍民的吃飯問題,堅守列寧格勒就隻能是一句空話。
進入11月下旬,拉多加湖開始封凍,水上運輸暫停,這使列寧格勒的糧食供應更趨緊張。在這饑寒交迫的日子裏,死神仿佛就在列寧格勒的大街小巷中遊蕩,隨時隨地都會奪走人的生命,城內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因饑餓而喪生。正在生產的工人餓死在機床旁,指揮交通的民警餓死在崗亭裏,正在搶救危重病人的醫生餓死在手術台前,年老體弱的居民餓死在購糧途中……
對於自己一手造成的“傑作”,希特勒斷定:“列寧格勒不久將會出現人吃人!”在這麵臨被困死的危急關頭,列寧格勒軍民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牢牢地控製住拉多加湖南岸地帶,並迅速采取果斷措施,組織冰上運輸。
早在1941年11月9日,德軍占領提赫文的第2天,列寧格勒方麵軍軍事委員會就作出決定,立即沿著靠近什利謝爾堡海灣那段已冰封的湖麵,從西岸的鮑利索瓦—格裏瓦車站和拉多加湖車站至東岸的列德涅沃修建一條冰上軍用公路。
可是,要想在已經封凍的拉多加湖麵上修築一條運輸公路又談何容易。列寧格勒的科學工作者在對拉多加湖結冰情況作了一次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他們發現在靠近南岸風平浪靜的淺水區內,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就開始結冰了,而在什利謝爾堡海灣內打算修築冰上汽車運輸線的那一段湖麵,一般要在12月中旬,個別地方甚至要在翌年元旦才能結冰。另外,拉多加湖的冰層表麵凹凸不平,坑坑窪窪很多,特別是在淺水區內,疊積的大冰塊有時會形成高達五米至十米的冰丘,其周圍堆著一層厚厚的積雪,因而底下的冰層較薄,當載重汽車駛過這些地方時危險性很大,隨時都有可能因冰麵裂開而連車帶人掉進冰窟窿裏。
但時間不允許人們做太多的考慮被了,被圍困的列寧格勒軍民每時每刻都有人由於饑餓而倒下,他們急需要從內地運進糧食、燃料和武器彈藥。但時至11月16日,拉多加湖冰層的厚度還僅有100毫米,這頂多可以供不載貨的馬拉雪橇勉強通過。而要組織大規模的冰上汽車運輸,冰層厚度至少需要達到200毫米以上。根據水文工作者的測定,氣溫在零下10攝氏度時,湖麵冰層厚度達到200毫米需要6晝夜,300毫米則需12晝夜;氣溫在零下15攝氏度時,冰層厚度達到200毫米需要4晝夜,300毫米則需8晝夜。
11月18日清晨,拉多加湖麵上終於刮起了期待已久的西北風,天氣寒冷刺骨,至黃昏時分,氣溫驟然下降了12攝氏度。11月20日,湖麵冰層的厚度已達到180毫米。這時,列寧格勒方麵軍軍事委員會認為:形勢逼人,刻不容緩。他們決定立即以馬拉雪橇作為交通工具在築路勘探隊員冒著生命危險以標杆標明走向的冰道上開始試探性的運輸,把堆放在湖東岸列德涅沃轉運站的大量糧食和其他急需物資迅速運往西岸的鮑利索瓦—格裏瓦車站和拉多加湖車站。
盡管當時挑來趕馬拉雪橇的都是從郊區集體農莊裏精心挑出來的富有經驗的好馭手,但在第一天的冰上運輸中,還是有不少馬拉的雪橇因冰麵破裂而掉進了湖裏。另外,考慮到馬拉雪橇不僅載運貨物少,而且還要耗費飼料,特別是在遇到暴風雪時,極易迷失方向而掉進冰窟窿。所以,這種運輸方式不久就放棄了。
11月21日,修築在離拉多加湖南岸12公裏至13公裏地方,也就是在什利謝爾堡德軍炮火射程內的第一條冰上汽車運輸幹線,經過列寧格勒軍民不分晝夜的勞動,終於通車了。第二天晚上,由60輛大卡車組成的第一列車隊載著運往列寧格勒的貨物從拉多加湖東岸的卡鮑納出發,經冰上公路駛往西岸的奧西諾維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