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衛戰
戰役簡述
莫斯科保衛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期間的一次會戰,包括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蘇聯軍隊保衛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後反攻德軍的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為保衛莫斯科並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係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戰前形勢
種種原因決定了德國與蘇聯之間終究會兵戈相向。希特勒一直認為德國人口密度過大,需要更多的土地來解決問題,而“東擴”計劃能夠為德國創造更多所謂的“生存空間”,而占領波蘭和蘇聯領土則可以使“生存空間”從理論升格為現實。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寫道:“如果烏拉爾連同那裏數不盡的原材料、西伯利亞連同那裏富饒的森林,以及烏克蘭連同那裏不計其數的麥田都盡在德國的掌握之中,那麼在納粹政府的領導之下,德國將會暢遊在繁榮富足的海洋之中。”
法國戰敗後不久,德國空軍便陷入了同英國皇家空軍的不列顛大空戰之中,一時難以脫身。就在這種時刻,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卻在一次會議中提出了進攻蘇聯的計劃。出席這次會議的有陸軍總司令馮·勃勞希契、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海軍元帥埃裏 希·雷德爾,還有來自最高統帥部的威廉·凱特爾元帥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
希特勒認為,在大西洋上,德國海軍的潛艇戰正在有效的切斷通往不列顛群島的食品和燃料供應線,此舉足以將英國困死。他還認為,放眼歐洲,英國隻有說服蘇聯進攻曾與他們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德國,才有可能存活下去。希特勒始終對於斯大林及其領導的蘇聯持懷疑態度,試圖通過先發製人的襲擊徹底消除來自蘇聯的威脅。他認為,盡管美國截至此時在一直保持中立,但其對於英國的處境還是表示出了深切的同情。希特勒確信,美國在適當時候一定會在這場戰爭中插一手。為此,他決意在1941年年底之前攻占蘇聯。因此德軍統帥部製定出“巴巴羅薩”行動。
1941年6月22日淩晨3時15分,德軍航空兵和炮兵對於蘇軍前沿陣地的火力準備發起攻擊,摧毀了作戰計劃中大部分的預定目標。
但蘇聯道路泥濘,給德軍摩托化部隊帶來了的困難。
在遭到突然襲擊時,蘇聯紅軍尚處於和平時期的狀態,沒有采取任何偽裝和防禦措施,重要設施完全暴露在德軍的眼皮底下。盡管如此,仍然有一些轟炸機和殲擊機在德軍的轟炸中幸存下來。此時,在邊境線上,彈盡糧絕、寡不敵眾的內務人民委員會邊防部隊正在掩體和哨所中進行著頑強的抵抗。 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投入了近2000架戰機,編組成3個航空隊:第1航空隊由阿爾弗雷德·克勒將軍指揮,負責支援北方集團軍群;阿爾伯特·凱塞林元帥指揮第2航空隊,為中央集團軍群提供支援;第4航空隊在亞曆山大·勞爾將軍的指揮下,為南方集團軍群提供支援。而遠在北方的第5航空隊在漢斯·朱爾根·施塔姆普夫將軍的指揮下,支援從挪威出發的山地部隊對摩爾曼斯克的進攻。
早在1940年,德軍就強迫波蘭和猶太勞工在波蘭東部修建了100多處機場和50多條分散的跑道。讓·斯捷帕尼克和多米尼克·施魯格曾經是那些波蘭勞工中的一員,他們在回憶起這些工程時說:“所有人都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對蘇聯開戰所做的準備。”
確切地講,德國空軍在對蘇聯的進攻中名義上共投入了1945架戰機,但其中真正能夠使用的戰機隻有1280架,包括510架轟炸機、290架俯衝轟炸機、440架單發動機戰鬥機、40架雙發動機戰鬥機以及120架遠程偵察機。據德國空軍情報官員估計,蘇軍的戰機數量達到4000多架。希特勒在獲悉這個消息後也不免感到震驚。實際上,德軍估計的數據至少偏差了50%,他們僅僅探測到了紅軍在蘇聯歐洲部分的30%的機場和部隊。然而,德國空軍認為自身在數量上的不足,完全可以憑借其飛行員的超強能力和戰機的優良品質來彌補。在他們眼中,蘇聯空軍的訓練水平非常低劣。此外,很多戰例表明,蘇聯飛行員采用的戰術非常陳舊、刻板。
“巴巴羅薩”行動的第一天,德國空軍就取得了空戰史上最大的勝利。在蘇聯的66個前線機場上,至少有1811架戰機被德軍摧毀,相比之下,德軍僅損失了35架戰機。在這些損失的蘇聯飛機中,有322架是被德軍戰鬥機和高射炮擊毀的,而剩餘的則是1489架尚未起飛就被炸毀。德軍的進攻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開始是由中型轟炸機對機場進行轟炸,接著由戰鬥機和俯衝轟炸機對地麵指揮部、營房和炮兵陣地進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