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故事
《第七交響曲》助威列寧格勒保衛戰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音樂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音樂有不同的曲調,對人的心理影響也不同。優美輕柔的旋律使人心曠神怡,高亢奔放的旋律催人奮進,殺氣騰騰的曲調可以使人變得狂野、勇猛。由於這個特點,音樂成為一種特殊的武器,在戰爭中不斷地被應用,並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1941年6月22日,德國單方麵撕毀與蘇聯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德國的閃電戰術非常奏效,隻用了兩個星期,就占領了蘇聯的大片領土,俘虜了大批蘇軍。對德國人來說,戰爭前景十分看好。他們已經感覺到勝利女神在向他們微笑。下一步任務就是徹底擊潰蘇聯軍隊,到莫斯科紅場去慶祝勝利。7月10日,40個師的德國及芬蘭軍隊如決堤的潮水般蜂擁而至,迅速包圍了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侵略大軍將列寧格勒圍得水泄不通,開始了持續的狂轟濫炸。
列寧格勒被希特勒視為“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發祥之地”,況且列寧格勒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地處波羅的海沿岸,是蘇聯重要的海港和鐵路、河運樞紐,也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是德軍進攻路上的一個障礙。希特勒一直視其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由此,法西斯德國將目光瞄準了列寧格勒,並要不惜任何代價拿下列寧格勒。
由於德軍的進展速度非常快,列寧格勒的軍民都還沒有作好應敵的準備,敵人已經兵臨城下。成千上萬噸的炸彈、炮彈如雨點般傾瀉而下。此時的列寧格勒到處是廢墟。饑餓和傷亡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蔓延。人們的信心和勇氣每時每刻都在經受著血與火的考驗。麵對敵人無休止的猛烈攻擊,悲觀失望情緒在人們的心中慢慢滋生,戰鬥力在逐漸喪失。如何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確保列寧格勒不被攻陷,成為前線指揮官的當務之急。當時列寧格勒前線總指揮是阿·戈伏羅夫。他不僅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官,同時也是一名音樂愛好者。他深知音樂具有的魅力。突然,他想起他曾經聽過的《第七交響曲》。這首樂曲的主題就是歌頌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其氣勢恢弘,旋律雄壯有力。每次聽這首樂曲,阿·戈伏羅夫都激情澎湃,熱血沸騰,心中的不良情緒一掃而光。他決定用音樂來激勵士氣。
然而,問題也同時出現了:交響樂的樂譜遠在古比雪夫。處在當時敵情威脅異常嚴重的情況下,要取得樂譜不啻於一場戰鬥。阿·戈伏羅夫挑選出一名一級飛行員,讓他駕駛一架運輸機,趁著夜色低空飛行,避開德軍的封鎖,到古比雪夫取回樂譜。帶著所有指戰員的期望,帶著列寧格勒300萬人民的重托,飛行員神色凝重地坐進了飛機。隨著飛機的起飛,人們的心也都繃緊了。每個人都在默默祈禱,祝願他能夠成功地衝破德軍的攔截,順利完成交付給他的任務。
想著一雙雙期盼的眼神,飛行員深深地感覺到大家的期望有多麼高,自己肩負的任務有多麼重要。他告誡自己一定要沉著冷靜,決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飛機衝出列寧格勒是占了出其不意的便宜,要想飛回去可不那麼容易了。德軍已經有了防備,加強了警戒,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行動的難度。但是,困難是難不倒勇士的。相反越是麵對困難,他們的頭腦越清醒,意誌越堅定。第二天,勇敢的飛行員在衝過敵人道道封鎖之後,駕駛著飛機平安地降落在了列寧格勒的機場上。迎接的人群歡聲雷動,為他們的英雄而歡呼。這一成功的壯舉猶如一針強心劑,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信心。
樂譜取回來後,列寧格勒音樂學院院長通宵達旦,不間斷地趕抄,很快將抄好的樂譜交給了樂團指揮。演奏《第七交響曲》至少需要80名演奏員,然而由於德軍的轟炸,已有27名樂團演奏員犧牲。危急時刻,阿·戈伏羅夫緊急從軍隊、市民中征調能夠演奏樂曲的人員替補樂手。這些演奏員放下手中的衝鋒槍,拿起了樂器,他們戰鬥的戰場也由炮火硝煙的前線變成了廣播樂團。幾經周折之後,樂團正式組成了。
1942年8月9日,處於德軍嚴密包圍之中的列寧格勒。一家音樂廳裏,突然響起了由蘇聯功勳作曲家肖特塔科維奇創作的《第七交響曲》。雄渾的音樂如洶湧澎湃的波濤,隨著電波湧進了列寧格勒的千家萬戶。肩挎衝鋒槍的士兵、市民一聽到這莊嚴的音樂,無不熱淚盈眶,熱血沸騰,澎湃的愛國熱情從胸中湧起。“祖國萬歲!”“布爾什維克萬歲!”“列寧格勒萬歲!”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數月來壓在人們心頭的陰霾一掃而光,群眾的戰鬥熱情空前高漲。《第七交響曲》在人們的心裏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盡管法西斯德國的圍困、進攻持續了3年零1個月,列寧格勒依然穩如磐石,依然不屈地屹立在敵人麵前。
列寧格勒會戰是二戰中的一次經典戰例。抗戰軍民高昂的士氣、英勇不屈的戰鬥精神在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這次保衛戰中,《第七交響曲》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