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列寧格勒保衛戰(3)(2 / 2)

絕不砍樹

二戰,是殘酷的。二戰中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更是慘不忍睹。

九百多個重重包圍的日日夜夜裏,列寧格勒的軍民,為了抗拒嚴寒,拆淨了門窗甚至是床板,幾乎燒盡了所有可以取暖的東西,但是沒有誰去砍伐城區及郊外的一棵樹木。為此,有好多的婦女、兒童在冰天雪地之中靜靜地死去。

但這絕不是列寧格勒的軍民不知道砍伐一棵樹木,砍一棵樹可能就意味著幾個孩子能夠活下來,也絕非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他們關注的已經不是個體的生命,而是所有可以生存下去的個體組合成的整體,可以拯救這個城市、這個民族的,不是死去了的人們,而是可以堅持到最後的勇士——這顯然存在著道德上的嚴重缺陷,在邏輯上也經不起三言兩語的推敲,但在事實上,卻經得起任何曆史的考驗。因為,樹木是他們最好的屏障。

需要一旦變成理智,個體的利益便無關緊要。

戰爭遺跡

聖彼得堡勝利公園和勝利廣場

勝利公園和勝利廣場都在聖彼得堡莫斯科大街的南端,是紀念二戰中的列寧格勒保衛戰的。

二戰期間,聖彼得堡叫做列寧格勒。這裏曾上演了最悲壯的一段曆史,德國軍隊將這座城市圍困了872天(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希特勒揚言:“讓彼得堡這座城市在地球表麵上消失。”俄羅斯人開始了艱難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城市的人們每天隻能得到25克麵包,更加上靠近北極圈的聖彼得堡的嚴寒,幾十萬人被餓死,凍死。但聖彼得堡人不屈不饒,拚死反抗,沒有讓敵人再前進一步。列寧格勒保衛戰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痛苦的代價:約有70萬人在圍困中死去,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麵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但是卻吸住了德軍的大量軍力,成為插在敵後的一把尖刀,大大地支援了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至扭轉整個二戰的戰局,開始轉入反攻。戰後人們重建家園,但直至見在,他們依然有意在一些建築物的某麵墻上保留了當年的彈洞,依莎大教堂向西的一麵就依然彈痕累累。衛國戰爭後,蘇聯政府授予聖彼得堡“英雄城”的榮譽稱號,聖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今的勝利廣場一直燃著長明火,時刻提醒人們不應該忘記聖彼得堡在二戰中對人類反法西斯鬥爭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名人論戰

2004年1月2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專程參加了列寧格勒保衛戰勝利60周年的紀念活動。身穿黑色大衣的普京神情嚴肅,向比斯卡廖夫紀念墓地和列寧格勒保衛戰紀念碑敬獻了花圈和鮮花,隨後他還看望了在當年的戰鬥中幸存下來的老兵。紀念活動中,普京總統對列寧格勒軍民英雄主義的壯舉多次表示稱讚。

談到列寧格勒軍民當年所做出的偉大犧牲時,普京總統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他意味深長地表示:“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

列寧格勒是普京的出生地,據他透露,1941年德國軍隊包圍列寧格勒時,他父親弗拉基米爾·普京積極投身到了偉大的衛國戰爭之中,並曾在前線受傷。普京還有兩個哥哥,但都先後在列寧格勒被圍困過程中因饑寒交迫貧病而死,那時普京還沒有出生,所以也不曾見過他們。每每說起那段歲月,普京總會說:“那是我們家最困難的日子。”

軼事

《塔尼婭》——列寧格勒保衛戰中的小女孩

1941年開始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是二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對於這個城市的人來說,幾百天被圍困的經曆是一場災難。一個名叫塔尼婭的小女孩用日記記錄了這段曆史,俄羅斯藝術家馬羅茲用她的故事和名字創作了一幅大型油畫。

塔尼婭原本有個大家庭,但戰爭的到來讓他們身陷危險,她的日記很簡單,往往隻說:“今天,××阿姨死了。”這樣的語句,但字字流露著悲傷和殘酷,直到日記的最後一天,這個家庭隻剩下她一個人了。小女孩1943年因為身體原因去世,她的這些日記現在都保留在博物館裏。

1975年,藝術家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30周年創作了這件作品,畫麵上的小姑娘形象是根據保存下來的塔尼婭的照片。她右手受傷,用繃帶吊起,左手拿著包,隨時準備轉移,眼神充滿恐懼、悲傷和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應該有的成熟。鋼琴是人物的背景,這是藝術家專門營造的氣氛,作為藝術之都的列寧格勒(現名聖彼得堡)正被野蠻的戰爭無情地蹂躪,從而形成強烈的反差。據介紹,這幅畫完成後,曾在俄羅斯的博物館裏展出轟動一時,很多經曆過這場戰爭的人們自發在畫前祈禱,紀念那些在戰爭中離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