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莫斯科保衛戰(2)(1 / 3)

戰役進程

1941年9月21日午餐時分,臘斯登堡。

希特勒興致高昂,就連說話的聲音也似乎比平時柔和了許多,在餐桌旁開始了他那著名的“室內演說”:“6月22日早晨,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戰役開始了。一切都按計劃發展,我們在北翼圍困了列寧格勒,在南翼占領了基鋪,在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門戶已被我們打開了!”

9月30日,希特勒親自簽訂了進攻莫斯科的軍事行動計劃,並給這個精心準備的計劃取名為“台風”。

9月,是莫斯科最美的季節,莫斯科郊外的森林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蒼山翠鬆間的楓葉紅了,山果黃了,就好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美麗圖畫呈現在人們麵前。然而,1941年的這一美好秋色卻不能像往常那樣給人們帶來歡樂。

此時此刻,德國人的戰車正在隆隆東進,一場猛烈的“台風”正向著莫斯科席卷而來,莫斯科危在旦夕。

莫斯科是蘇聯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於東歐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兩岸,同伏爾加河有河道相連接,戰略地位極其重要。1812年,拿破侖占領莫斯科並焚燒了這座城市,名將庫圖佐夫率領的俄國軍隊和人民一舉打敗了拿破侖並最終迫使他倉皇撤退。十月革命後,蘇聯於1918年3月10日將首都由列寧格勒遷入莫斯科。

現在,希特勒的狼群正逼近莫斯科,這座偉大的城市將接受新的考驗。

德軍的準備可謂全麵而周到,他們和往常一樣,打算以坦克重兵集團的強大突擊力突破蘇軍的防禦體係,並同步兵協同,合圍與消滅保衛莫斯科的蘇軍主要兵力於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地區。然後各步兵師開始從正麵進攻莫斯科,而坦克和摩托化集團則從南北兩翼迂回莫斯科。

9月30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由古德裏安統帥的坦克集群宛如一張彎弓,扣上了強勁的利箭,鋒利的箭頭直指布良斯克和維亞茲馬。

從烏克蘭到莫斯科,古德裏安的部隊進展神速。10月裏的一天,他和他的部隊竟然挺進了80公裏。不到三天,他們就占領了布良斯克戰線以東200公裏的奧勒爾,以至於當德軍坦克隆隆開入奧勒爾城時,電車上的乘客紛紛向他們招手致意,這些乘客誤以為這是蘇軍的裝甲部隊。

占領奧勒爾後的德軍迅速切斷了布良斯克—奧勒爾公路,並一舉攻占卡拉切夫,緊接著又向布良斯克迂回包抄前進。10月6日,布良斯克被德軍攻占。

與此同時,德軍第9和第4集團軍分別以第3和第4裝甲集群在杜霍夫希納和羅斯拉夫利方向實施進攻,他們像一股破壞力極大的颶風,迅速突破了蘇軍的防禦陣地,並從南北兩麵急速向維亞茲馬衝擊。古德裏安的坦克第2集團軍與南進的德第2集團軍一起,10月7日在布良斯克以南包圍了蘇軍第13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一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圍了蘇軍第50集團軍的部分兵力。10月13日,被圍的蘇3個集團軍雖英勇抵抗,但大部被殲,一部分退守在莫紮伊斯克防線,另一些散在的在德軍後方展開遊擊戰。

至此,“台風”計劃的第一階段行動已告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線被德軍的鋼鐵洪流衝開一道可怕的缺口。

從10月13日起,幾乎所有通往莫斯科的方向上都開始了激烈的戰鬥:莫斯科西南160公裏的卡盧加於13日陷落;接著離首都僅150公裏的加裏寧也被德軍占領;距離莫斯科僅100公裏的鮑羅季諾也遭到了德軍的致命一擊。

第一階段的順利進展,使希特勒覺得東方戰役的勝利已是板上定釘了。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他認為攻占莫斯科簡直是探囊取物。於是,10月7日,希特勒專門簽署了一項最高統帥部的命令:不準接受來自莫斯科方麵的投降,即使主動投降也不予接受;德國軍隊也不需要進入莫斯科,隻需用炮擊和轟炸予以毀滅。希特勒覺得光用炮火還不夠,還需要加上大量的燃燒彈,直到把莫斯科夷為平地才能解除內心深處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仇恨。

莫斯科已成為最靠近前線的城市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殲滅德軍的決定,采取攻勢防禦的措施。根據斯大林的命令,蘇聯紅軍依靠前線防禦工事係統,組織了堅強的攻勢防禦,以削弱和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贏得時間,準備集中後備力量,在一定時機轉入反攻,給德軍以殲滅性打擊。

負責保衛莫斯科的西方麵軍軍事委員會在10月發出了告全軍書,其中寫道:“同誌們!在我國麵臨嚴重危險的時刻,每個軍人的生命應該屬於祖國。祖國號召我們要成為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堵住法西斯匪幫去親愛的莫斯科的道路……”

當時的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話:“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卻,因為後麵就是莫斯科。”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蘇聯當時的危險處境。

根據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新建立了加裏寧方麵軍,從莫斯科西北麵阻擊德軍的進攻。10月19日,國防委員會號召首都人民要不惜一切代價,配合紅軍,誓死保衛莫斯科。20日,《真理報》發表《阻止敵人向莫斯科前進》的社論,動員全市人民在敵人到達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鮮血把他們埋葬。莫斯科召開全市積極分子大會,號召全市人民把首都變成一座攻不破的鋼鐵堡壘。這一號召得到了廣大莫斯科市民的響應,他們積極投入到了保衛莫斯科的戰鬥之中。

在希特勒的麵前就剩下一個莫斯科了,本來他認為蘇軍沒什麼了不起的,隻要他的裝甲鐵蹄稍向前驅,克裏姆林宮就會掛起“卍”字旗,斯大林就會向他低頭。但是,隨著蘇軍愈來愈強的抵抗和天氣的變冷,希特勒的心頭漸漸蒙上了一層陰影,很快他就意識到:斯大林是他真正的對手。

曆史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某種驚人的相似之處。1812年,拿破侖統帥著浩浩蕩蕩的法蘭西大軍橫掃歐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卻大敗而歸。人們說,那是上帝拯救了俄羅斯,因為就在拿破侖勝利在望時,嚴寒突然降臨。

1941年的冬天,上帝又一次站到了俄羅斯人的一邊。10月1日,莫斯科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雨;10月6日,莫斯科周圍的廣大地區就洋洋灑灑地下起了第一場冬雪。越來越壞的天氣使德軍的“台風”計劃被迫減速。連綿的秋雨使許多河流決堤,大片大片的地區變成粘如膠狀的沼澤,道路上的稀泥經常沒到膝蓋,這讓急於前進的德軍步履艱難,乘車行進的大軍不得不停下來,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來,去拖拽陷在泥坑裏的大炮和彈藥車。步兵在泥濘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憊不堪。

然而,在大雪中的德軍真可說是“雪上加霜”。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襲來,氣溫一下子就降至零攝氏度以下,而且還在繼續下降。11月13日,零下8攝氏度;2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凜冽寒風,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裏,使莫斯科的氣溫驟降至零下40攝氏度。地麵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之前陷於泥沼的德軍機械化部隊終於又可以重新開動了。但是,把坦克從泥濘中解救出來的嚴寒,卻無情地摧殘著那些驅車作戰的士兵。冬天,使德軍麵臨著更大的困難:後勤供應不足,缺乏防寒設施。許多士兵穿著單薄的夏衣,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不少人嚴重凍傷,許多人染上了使人寒顫不止、全身無力的瘧疾。寒冷的天氣使得大炮上的瞄準鏡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凍結,汽油也凍成了粘糊狀,發動坦克時,得先在底下點火烘烤一陣才行。抱怨、沮喪情緒開始德軍部隊中蔓延,許多人開始談論起1812年拿破侖的失敗,他們無可奈何地歎息道:上帝為什麼總是偏袒俄羅斯呢?然而,冬天的來臨,卻使希特勒愈加催促著自己的軍隊向莫斯科發起新的更加猛烈的攻擊。形勢緊迫,他要抓緊時間摧毀莫斯科。

嚴寒也同樣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他們不得不在寒冷徹骨的天氣裏挖防坦克壕、設置障礙物等。但是,蘇聯人早已適應惡劣的氣候,再加上供給及時,所以占據了巨大的優勢;蘇軍的機槍都披著槍套,以防止凍壞;武器上塗有冬季潤滑油,使用起來非常靈活;士兵穿著嚴實的冬裝,足以禦寒……

但斯大林不僅要使自己的將士們穿得暖和,而且還要使他們在精神上更加飽滿,為了排除自開戰以來的晦暗氣氛,他決定在德軍的炮火聲中舉行傳統的紅場十月革命閱兵式。

1941年11月7日中午,灰色雲層壓得很低,雪片悄無聲息的飄落下來。塔樓上的大鍾敲了8下,斯大林等人登上列寧墓,沒有掌聲,沒有歡呼聲,整個紅場一片寂靜,甚至都能聽得見雪片沙沙的落地聲。“紅軍戰士們,指揮員和工作人員們,所有勞動者們,雖然我們今天是在極其嚴重的情況下慶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不過,這並沒有什麼可怕,我們的國家曾經經曆過比現在的處境更加危急的日子。想想1918年的情形吧……比起那時,我們現在要好得多。因此,我們一定能夠而且一定會戰勝德國侵略者,這是不用懷疑的!”斯大林講到這裏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舒展開粗粗的眉毛,向著飛雪飄揚的紅場,向著靜靜站在飛雪中的紅軍將士看了一眼,然後繼續說道:“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你們,處在德國侵略者壓迫之下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注視著你們,偉大的解放使命已經落在你們身上。你們不要辜負這一崇高使命!你們進行的戰爭是解放戰爭,是正義戰爭。讓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著我們!讓偉大的列寧勝利的旗幟引導我們!”斯大林抬起右臂向前方有力地一揮,結束了他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