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3)(2 / 2)

戰爭遺跡

俄羅斯母親紀念碑

祖國母親雕像位於斯大林格勒(即現在的伏爾加格勒)城區北部的馬馬耶夫崗高地,建於1966年。高52米,連同右手高舉的寶劍,高85米,再加後座共104米。雕像重8000噸,內部有階梯直通雕像的肩部。祖國母親雕像是當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水泥雕塑,也是世界最高的紀念碑之一,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像高一米(不包括佩劍的高度)。

名人論戰

1943年11月6日,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26周年的報告中指出衛國戰爭進程中根本轉折是由一年中一係列的軍事行動所構成,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則是這個轉折的起點。他在報告中說:“斯大林格勒是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大家知道,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戰以後,已經不能恢複自己的元氣了。”他還說:“如果說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會戰,預告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覆滅,那末,庫爾斯克附近的會戰,就使得它已經處在覆滅的邊緣。”斯大林作出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衛國戰爭進程中根本轉折的起點的評價。

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不久,作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評價的。1943年2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給蘇聯政府首腦,也對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近郊的輝煌勝利表示祝賀,……不久,羅斯福給蘇聯政府寄來一份表彰斯大林格勒市榮譽狀,他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同盟國反侵略戰爭中的轉折點”。

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丘吉爾在1942年12月3日提出的英國國防大臣備忘錄中卻這樣說:“目前正在斯大林格勒和俄國前線中央部分進行中的幾場大戰,勝負尚未見分曉。俄方的攻勢很可能對德國的實力產生深刻的影響。倘若目前在斯大林格勒陣前被圍的德國第六集團軍被殲滅的話,俄軍的南方攻勢可能攻抵它的目的地頓河岸邊的羅斯托克。在這種情況下,留在北高加索的已經遭受俄軍猛攻的三個德國集團軍的地位就不但岌岌可危,而且甚至可能全軍覆滅,這樣一來,其後果也是無法估計的。”

毛澤東則早在1942年10月12日,在為延安《解放日報》寫的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的社論中,就公開地預見地作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的評價。毛澤東明確指出:“斯大林格勒一戰將停止法西斯的進攻,這一戰是帶決定性的。這種決定性,是關係整個世界戰爭的。”他指出:斯大林格勒戰役“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曆史的轉折點。”他還指出:“拿破侖的政治生命,終結於滑鐵盧,而其決定點,則是在莫斯科的失敗。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侖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滅亡的決定點。”

軼事

為喀秋莎而戰

在蘇聯紅軍中,流傳著一首美妙的歌曲,叫做《喀秋莎》,許多紅軍戰士高唱《喀秋莎》,毫不畏死地衝鋒,與德國士兵同歸於盡。

在一次戰鬥中,當一個連的紅軍不得已撤退數百米之後,忽然發現,在德國軍隊的陣地上,竟然有一部留聲機,正在放映著他們熟悉的《喀秋莎》。紅軍們當時就憤怒了,不能讓喀秋莎落在德國人手中!於是,沒有向上級請示,連長和手下的戰士們怒吼著折回衝向敵人的陣地。

一時間槍炮聲大作,喊殺聲慘叫聲亂成一團……

最後,當戰士們搶回心愛的喀秋莎,他們不禁失聲痛哭。為了一部留聲機,或者說,為了某種精神,他們犧牲了將近一個排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