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瓜島爭奪戰(3)(1 / 3)

戰役影響

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麵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在瓜島戰役中,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使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麵。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雙方主將

百武晴吉:

百武晴吉(1888—1947),日本陸軍中將、第17軍司令。參加主要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年);參加主要戰役(戰鬥):爪達爾卡納爾戰役(1942-1943年)、倫多瓦之戰(1943年)、特洛基納要地之戰(1944年)。

戈姆利(照片欠奉):

羅伯特·李·戈姆利(1883—1958),美國海軍中將。1883年10月15日生於俄勒岡州波特蘭,1902年畢業於愛達荷大學,1906年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畢業。1911年升為上尉,1912年參加海軍陸戰隊幹涉尼加拉瓜的軍事行動,1913年在海軍軍官學校任教,1916年後在大西洋戰列艦部隊任職,1920年後曆任桑茲戰艦艦長、俄克拉荷馬號艦長、主力艦隊助理參謀長、內華達戰列艦艦長,升為海軍少將。1938—1940年任海軍作戰部部長哈羅德·斯塔克上將的助手,先後任作戰處長、副部長等職。1940—1942年任派駐倫敦的海軍特別觀察員,在現場觀察不列顛之戰,在皇家空軍擊敗了德國空軍以後到達的美國軍事代表團得出結論說,英國現在能生存下來繼續進行抗擊德國的鬥爭——隻要美國提供溫斯頓·丘吉爾所要求的大力支援。1941年1月參加華盛頓美英參謀會議。同年晉升海軍中將。1942年任南太平洋部隊和地區司令。由於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指揮不力,為海軍司令歐內斯特·約瑟夫·金所不喜,同年10月被 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替換。後任夏威夷地區海軍司令,1944年11月在歐洲水域美國海軍司令哈羅德·斯塔克手下當參謀長,1945年5月戰任駐德美國海軍司令,負責解散德國海軍,1946年退役。1958年6月21日卒於馬裏蘭州。

哈爾西:

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1882-1959),美國海軍五星上將,自始至終參戰,曾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和第3艦隊司令。因作風勇猛而獲綽號“蠻牛”,因為人隨和又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

戰爭中的故事

日軍的撤退

1942年12月,瓜島戰役大局已定。

12月31日,日本大本營禦前會議作出最後決定,終止瓜島作戰,撤退瓜島的部隊。

根據禦前會議的精神,大本營於1943年1月4日向聯合艦隊司令山本和第8方麵軍司令今村下達撤離瓜島的命令,撤退行動代號為“K號作戰”。並製定了周密的計劃:首先第17軍收縮戰線,在準備總攻的掩護下進行撤退的各項準備;其次直到撤退開始前,仍必須以各種方式全力繼續對瓜島的補給,以維持部隊的戰鬥力,並在運送補給品的同時撤離行動不便的傷病員;接著迅速在中所羅門群島修建航空基地,加強對瓜島的空中作戰;最後動員盡可能多的船隻,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各種手段將瓜島的部隊撤出,這一切行動必須特別嚴格保守機密。

鑒於瓜島美軍不斷向日軍發動進攻,如不增加新的生力軍,島上的部隊是無力保持現有陣地的,因此日軍從第38師團的第230聯隊中抽調了約700人,由矢野桂二中佐指揮,代號“矢野部隊”,於1月14日送上瓜島。對外宣稱是作為第四次總攻的先鋒,其實是保障瓜島部隊撤離的殿後部隊。

日軍為保障瓜島部隊順利撤出,分散美軍的注意,於1943年1月15日組織了一次牽製行動,代號“東方牽製行動”,參加兵力有“利根”號重巡洋艦、伊-8號潛艇和第802航空隊的部分飛機,由原忠一少將統一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