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隻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製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麵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後來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雙方兵力分析
盟軍: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鬥艦隻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鬥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為此,盟軍的空襲由轟炸德國的工業區轉變成轟炸德國的交通線(後期根據德國的記載,由於盟軍對德的轟炸,使修建大西洋堡壘的進度一再變慢,甚至有些修建大西洋堡壘的工人被迫去修建鐵路)在D日前夕 這些轟炸機又轟炸了海灘的防禦設施,隻是由於探路人的失誤使這些轟炸沒起到什麼作用。
德軍: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和5個旅,約占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隻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9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裏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鬆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於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隻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52艘,遠洋掃雷艦1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諾曼底登陸
戰役簡述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戰前形勢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由於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回應隻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規模有限的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三方終於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商定於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經能看到斯大林格勒的建築,所以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製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迫於來自盟友方麵的壓力,英國隻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裏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複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實際情況是,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漁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複“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這當然遭到了美國的強烈反對,作為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製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準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也是其成員。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著手製訂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曆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
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公裏的海岸線上,以這三個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公裏,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是德軍防禦較弱而且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裏。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決定選擇諾曼底為登陸地點,於1943年6月26日起製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公裏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第二梯隊為8個師,將在兩周內占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占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準。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相關鏈接
諾 曼 底
諾曼底是法國的一個地區。在行政上它被分為兩個大區:上諾曼底由濱海塞納省和厄爾省組成,下諾曼底由卡爾瓦多斯省、芒什省和奧恩省組成。
曆史上的諾曼底公國是一個獨立的公國,其疆域包括今天法國北部塞納河下遊、馬槽鄉直到科唐坦半島。另外諾曼底還曾是法國的一個省。
諾曼底北濱英吉利海峽。西部海岸的懸崖是花崗岩的,東部的是頁岩,中部也有很長的沙灘。諾曼底西部的田野分割得非常小,而且每個小塊都有高大的樹籬遮擋著,是當地的一個特征。塞納河入海前蜿蜒很大。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會議批準“霸王”計劃。
1943年11月,英美蘇德黑蘭會議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
1943年12月,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歐洲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於1944年1月2日抵達倫敦就任。艾森豪威爾閱讀了登陸計劃,認為突擊正麵太窄,在最初攻擊中缺乏足夠的突擊力量,提出修改意見,把登陸正麵擴大到80公裏,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從3個增加到5個(新增“猶他”,“劍”灘頭),空降兵從2個旅增加到3個師,這一意見得到最高司令部三軍司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