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
戰役簡述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戰前形勢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以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由於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回應隻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規模有限的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三方終於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商定於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經能看到斯大林格勒的建築,所以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製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迫於來自盟友方麵的壓力,英國隻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裏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複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實際情況是,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漁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複“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這當然遭到了美國的強烈反對,作為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製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準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也是其成員。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著手製訂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曆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
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公裏的海岸線上,以這三個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公裏,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是德軍防禦較弱而且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裏。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決定選擇諾曼底為登陸地點,於1943年6月26日起製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公裏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第二梯隊為8個師,將在兩周內占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占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準。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相關鏈接
諾 曼 底
諾曼底是法國的一個地區。在行政上它被分為兩個大區:上諾曼底由濱海塞納省和厄爾省組成,下諾曼底由卡爾瓦多斯省、芒什省和奧恩省組成。
曆史上的諾曼底公國是一個獨立的公國,其疆域包括今天法國北部塞納河下遊、馬槽鄉直到科唐坦半島。另外諾曼底還曾是法國的一個省。
諾曼底北濱英吉利海峽。西部海岸的懸崖是花崗岩的,東部的是頁岩,中部也有很長的沙灘。諾曼底西部的田野分割得非常小,而且每個小塊都有高大的樹籬遮擋著,是當地的一個特征。塞納河入海前蜿蜒很大。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會議批準“霸王”計劃。
1943年11月,英美蘇德黑蘭會議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
1943年12月,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歐洲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於1944年1月2日抵達倫敦就任。艾森豪威爾閱讀了登陸計劃,認為突擊正麵太窄,在最初攻擊中缺乏足夠的突擊力量,提出修改意見,把登陸正麵擴大到80公裏,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從3個增加到5個(新增“猶他”,“劍”灘頭),空降兵從2個旅增加到3個師,這一意見得到最高司令部三軍司令的支持。
1944年1月21日,艾森豪威爾在諾福克旅館召開了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首次會議,在會議上明確了登陸作戰的綱領,使這次會議成為二戰中最為重要的軍事會議之一。
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準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複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而海軍則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麵目標,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為淩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1944年6月中隻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裏,縱深100公裏。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師的美國傘兵,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占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幹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隻的集結等一係列措施,還讓巴頓將軍在英國進行戰前演說,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裏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以為盟軍將在諾曼底東北方的加萊海灘登陸,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為是牽製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同時,盟軍還找到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以為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這些戰略上的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裏的漫長海岸線上,隻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炮兵方麵,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裏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於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台。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台,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隻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