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堂上所學的所有課程中,孫武對“六學”中的“射”和“禦”最感興趣。
老師為他們講解了“射”和“禦”的基本內容及學習“射”“禦”的意義。“射”和“禦”不僅是在戰場廝殺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當時齊國社會參加各種競技活動的主要比賽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一次全民“射”“禦”追逐比賽,這也是當時齊國選將取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很多有誌之士希望以此來展現自我,獲取步入仕途的絕佳良機。
在接下來的係統學習中,老師還為他們詳細講解了齊國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風。此風大約要追溯到夏商時期,或許比這更早一些。齊地當時為蠻夷之地,當地的人民都喜歡騎馬涉獵,後來齊地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用象形文字的架構解釋夷人的“夷”字就是由“大”(像正麵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著“弓”組成。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東夷有一個叫做羿的英雄,他擁有超凡的神力,用弓箭射下了天上的九個太陽,還曾有傳說,說他射瞎了河伯的眼睛,射死了封豕長蛇,甚至射死了名叫大風的猛禽。羿在當地為民除害,百姓們都很尊敬他,後世的人尊稱他為“後羿”。
《史記·秦本紀》記載,殷商時期,在齊地有一個叫蜚蠊的英雄,他是一個飛毛腿,行走特別快,一生都在戰鬥中度過,最後戰死在了海邊。後來薑太公輔佐周文王滅殷商,尚武風俗得以傳承,並且在齊國的土地上發揚光大。這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是打敗殷商後,薑太公在受封之日曾經得到武王專門賦予的可以征伐的特權,這樣,太公就可以代表周朝征戰其他國家,齊國推崇尚武的風俗也就成為必然。史書中曾記載,齊國曾多次對萊、杞、奄、陽、譚等小國用兵。第二個原因就是跟當時齊地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肥美的水草植被加之氣候溫和,很適合發展畜牧業,尤其能為軍隊提供優良的馬匹,所以齊地的人擅長養馬。從齊桓公開始,齊國的馬匹在各諸侯國中就是最多的,有一次齊桓公就一次性地贈予衛國良馬三百匹。當時孫武的家族就居住在齊國的養馬基地。
所以受尚武精神的影響,當時齊國上上下下,從國君到士兵,沒有一個不以勇武為榮的。
“六學”中的“射”和“禦”,是每個齊人首先要練的絕技。這種絕技主要是進行長距離的攻擊,在實踐作戰活動中也是重要的手段。長此以往,齊人都以這兩項絕技的高低來分榮辱,這兩項絕技儼然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人們進入仕途最重要的手段。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訓練中,孫武對“射”和“禦”這兩種絕技投入了數倍於其他學生的努力。孫武整天都在刻苦學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沒過多久,他就掌握了這兩項絕技,並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孫武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也沒有停止求知的腳步,依舊是不分寒暑地苦練。年幼的孫武心中有一個理想,那就是等自己長大後要成為像他的祖父孫書、叔傳說東夷有一個叫做後羿的英雄,他擁有超凡的神力,用弓箭射下了天上的九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