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B股市場的春天是否結束?(上)(2 / 3)

華鼎市場調查公司在全國20個主要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過半持有外彙的A股市場投資者準備投資B股,不準備投資的隻占17.74%;而暫時沒有外彙的A股投資者中,有33.06%的人想賣掉A股買B股,處於觀望態度的占39.61%,27.33%的投資者則表示不準備投資;有50.32%的投資者認為B股市場的投資風險比A股市場小,32.69%的投資者認為差不多,僅16.99%的投資者認為B股市場的投資風險比A股大;預測B股投資收益率比A股市場高的占52.74%,差不多的占33.23%,低的占14.03%。其中認為風險小的,持有外彙的投資者占本群體的比例為62.36%,沒有外彙的投資者占本群體的比例為41.41%,表明持有外彙者更傾向於投資B股。

B股的對內開放,與投資者一樣高興不已的還有B股上市公司。借助證券市場再籌資功能,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是眾多上市公司的共同心願。但長期以來,B股和A、B股上市公司再融資渠道不暢,製約了它們的發展。此次關於B股的政策決定,也意味著證券市場的再籌資大門將向B股類上市公司徐徐敞開。作為B股類上市公司,它們無疑將麵臨著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B股市場上演“井噴”行情

2月28日,對於中國的B股市場來說,是可以永遠載入史冊的一天。這一天,B股市場迎來了滾滾而來的、鋪天蓋地的“錢塘”大潮。

這是B股市場複牌交易的第一天,暴漲的行情沒有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開盤不久,深滬兩市股票即無論質地好壞全麵漲停。隻有人買沒有人賣,所有交易的B股均有巨量買盤堆在漲停板上,但由於人們的惜售心理使得成交極少,形成無量空漲、有價無市的罕見場麵,參與B股交易的投資者有勁使不上。

之後連續4日,B股市場都繼續上演著這種“有價無市”的奇觀。盡管證監會一個警告接一個警告地發,先是中國證監會周小川主席明確表態:A、B股在5~10年內不會合並,一句話把A、B股合並一事說絕了。這是明明白白告訴你,A股、B股不可比。接著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先生說:你要考慮B股上市公司的業績能不能支撐它的股價。而且B股的流通盤小,門小,好進去難出來。可B股還是不知死活地一天一個漲停,並且是有價無市地漲停。從2月28日B股複牌到3月6日這5個交易日,90%的B股股票都上漲了5個漲停,除了少數的ST與PT股,大部分股票都有百分之百的漲幅。而在這期間,新入市的股民也隻是眼巴巴地看著它漲,因為所有B股都被大單封堵,幾乎沒有交易,或是在漲停板價位上被對敲的機構兜走。

直到3月6日和3月7日,滬深B股市場才相繼打開漲停板,但並沒有就此出現調整,在經過3月7日的高位震蕩、異常放量、高度換手後,3月9日滬深B股繼續攀升,深B股指再次創下曆史性新高1517.64點。到3月13日,在滬B股指數達60%、深B股指數達到近80%的漲幅後,由於獲利盤豐厚,部分投資者開始獲利出局,以至兩市B股在高位大幅震蕩,盤中一度出現跳水,滬市B股波幅達5%,深市B股波幅為4%。此時,經過近兩周的大幅上漲,深滬兩市B股的平均市盈率已達30多倍,與2月19日前平均15倍的市盈率相比,市場風險已明顯凸現。此時絕大部分個股已經達到了本輪價值回歸行情的理性價格,更有的個股被炒作得超過限度。按理說,股指也確有必要進行一番調整了。但事實不然,股指盤整一天後,便無暇休整繼續一路上行。前期滬B股指的高點99.31點(1997年5月30日)、105.78(1993年12月31日)點和140.85點(1992年5月29日)被逐次刷新。到3月22日,深滬兩市B股綜指分別突破360點和150點心理大關,當天上證B股指數上漲6.39%,以150.48點報收;深證B股綜合指數更是大漲9.72%,絕大部分個股都漲停。此時,經過17個交易日,與2月19日收市價相比,深證B股指數累計上漲了182.9%,上證B股指數累計上漲了80.86%;深建摩B、瓦軸B等個股漲幅更接近300%,有19隻股票價格漲幅超過200%。

人人都知道,B股對內開放後會漲,但誰也沒有料到漲速會如此之快,漲幅會如此之高。此時B股平均市盈率已接近30~40倍,許多個股折成人民幣,價格也已在10元以上,與A股價差已由3倍縮小至不足50%。周邊股市如香港股市、美國NASDAQ跌聲四起,為何B股還能走出這樣的強勢,恐怕答案不能僅從技術分析中去找。有業內人士認為,B股對境內居民開放這一政策本身就意味著目前階段入市者將會以境內人士為主,其走勢與操盤手法當然會具有中國特色,一個成長中的股市其技術特征是不可能與成熟證券市場相比擬的。早在漲停剛打開時,很多投資者就猜測急於出貨者一定是隻考慮市盈率等技術因素的境外機構,第一次換手隻是B股以新方式運轉的開始。果然,第一波上漲行情過後,幾乎沒有停歇,就展開了下一波追漲。

從3月23日至5月31日,這一階段市場出現分化,深市B股步入強勢調整,而滬市B股則連創新高,形成滬強深弱的格局。繼3月6日滬深兩市B股放出曆史天量以來,3月23日再次放出巨量,這表明滬深兩市B股告別單邊上揚階段,開始步入震蕩和分化為主基調的調整市道。滬深兩市B股也告別了前期齊漲共跌的格局,市場資金依次追逐了A、B股價差概念、純B股概念、增發概念、重組概念等,通過板塊的輪動來推動股指上行。個股板塊出現了輪漲,滬深兩市B股的表現也有所不同。滬市B股呈現超強勢,繼4月5日連續收出11根陽線後,接著又發動九連陽攻勢,且幾乎每天都創出曆史新高,5月14日更是一舉躍上了200點大關。

從市場表現看,我們可以把從2月19日至5月31日的行情分成以下3個階段:

1、連續漲停的“井噴”階段

由於管理層突然宣布國內居民可以投資B股,使得大多數投資者缺乏有效的心理準備。當人們發現A、B股巨大的價差而心動時,都希望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一些籌碼。於是大量的場外資金湧進來,開戶數激增。而那些持有B股的投資者由於看好後市,也不願在低價位拋出股票,使得在B股複盤後,出現巨量的資金追逐有限的籌碼,於是連續5個交易日出現所有B股均打在漲停板上的情況。持股者的惜售情緒達到高潮,市場上成交寥寥無幾,由此產生了第一階段——“井噴”階段。這個階段整體的平均漲幅達到50%。

2、“深強滬弱”階段

由於第一階段連續的漲停使得一部分持籌成本較低的投資者開始動搖,受短線較大利益的驅使,終於在第六個交易日出現大筆的拋單,市場產生劇烈震蕩。但是由於深市B股在開放前漲幅遠小於滬市,市盈率也低於滬市,因此深市B股的股價與A股的價差大於滬市B股與A股的差距,使得在經過震蕩之後很快恢複飆升行情,而滬市B股的上升動力有所減弱,其漲幅開始逐漸落後於深市。當3月23日深市B股指數創2350點曆史新高,累積漲幅達到170%以上時,滬市B股的累積漲幅僅為90%。雖然滬市B股仍保持上升姿態,但其上行的速度明顯慢於深市B股,至此行情完成了第二階段——“深強滬弱”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滬市B股的走勢明顯出現分化,資金開始追逐前期漲幅較小的ST股和不含A股的B股,同時流通盤較小的B股也受到市場的追捧。

3、“滬漲深調”階段

深市B股經過前期大幅上漲之後整體累積的漲幅已過大,於是率先步入震蕩整理階段;而滬市B股由於漲幅遠小於深市,於是繼續沿前期的上升趨勢不斷刷新曆史紀錄,至5月18日收盤,兩市B股股指的漲幅基本接近。隨後滬市B股股指漲幅大於深市。

總起來看,自2月28日B股複牌起,短短3個月,滬深兩市B股指數漲升幅度令人咋舌。滬深兩市B指分別從2月28日開盤時的84.6點和883.71點飆升至5月31日的239.73點和2453.81點。一些個股更是表現不俗,比如,ST特力B(2025)2月28日股價僅為2.03港元,至5月31日收盤,股價已升至11.34港元,暴漲4倍多;ST大洋B(2057)則從1.71港元連翻幾個跟頭漲到8.73港元。B股市場的大幅飆升令“六一”前入市的股民獲利不少。

B股市場對內開放是必要的,但其大幅暴漲卻蘊含許多非理性的因素。這從B股盤麵就可以看出,B股的許多操作特征已與A股有極其相似之處:其一,ST、PT股輪番領漲,而績優股走勢不如績差股。過於炒作預期使市場的重心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像深本實B近兩年在生死線上徘徊,股價卻高居深市B股榜首。其二,高價股不如低價股。中集B、魯泰B、小天鵝B、古井貢B等的股價雖然有良好業績的支撐,但是走勢卻不如絕對價位低的ST個股,市場對ST板塊已經培養出畸形的愛好。這些問題顯示市場對業績等基本麵的偏離,投機心理過重,以業績為中心的價值投資得不到重視,投資心態沒有擺正。

B股向境內居民開放,其目的不隻是推高股指,抬高股價。事實上,B股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一次大膽的試驗。我國加入WTO後,國內證券市場將直接麵對國際同業的競爭。發展B股市場,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試驗,可以積累經驗,為A、B股並軌作好準備,逐步提高我國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因此,B股市場對內開放,其實是股市對外開放的前奏,是我國資本市場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另外,開放後的B股市場,或許能成為擠壓A股泡沫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股市10年發展成績顯赫,但也存在諸如黑箱操作上市、莊家操縱股市、信息披露虛假等不規範現象。如果監管層能吸取這些教訓,就完全可能在B股市場上加以有效避免。而一個健康規範、交易活躍的B股市場,又將為規範A股市場起到帶動和示範作用。以開放的舉措促股市的改革與規範,不失為一次有益探索。但許多人看到的隻是B股市場上市公司少,市盈率與A股比較偏低,A、B股價格有一定的差距,從而大肆哄抬股指,暴炒股價,這無疑偏離了我們對境內居民開放B股的初衷,也為後來B股全麵開放後出現急挫行情埋下了伏筆。

二、從狂漲到暴跌,誰令B股大變臉?

山雨欲來風滿樓

B股自2月28日恢複交易以來,一路高歌猛進,一個個技術點位被攻克,一隻隻股票價格創新高。一時間,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券商以及B股上市公司,甚至包括許許多多還沒有資格入市的“看客”或者是準股民,都歡欣鼓舞。似乎過去的21.25點(上證B股指數)已是“老黃曆”了,而今已經由“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了。短短3個月時間,滬深兩市B股指數漲升幅度分別達到190.4%和183.3%。可以說一個從建市以來就萎靡不振的B股市場,僅僅一項對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便使其一掃多年的陰霾而大放光彩,短時間內股指狂漲一兩倍,這在整個世界證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此時還隻是有限製地開放,就導致了如此令人咋舌的大幅度飆升,許多人由此推理,6月1日後,所有境內投資者都可以憑合法持有的外彙進入B股市場,那還不把個小小的B股市場炒個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