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又稱湫頭山。早春三月,風和日麗,草木吐嫩,而大雪山巔仍一片白雪,故稱“大雪山”。此山積雪融化的雖晚,但林木茂盛,樹圍雄壯。大雪山之所以稱湫頭山,因山巔低窪處,有一天池,水草蔥蘢,飛鳥樂居,為一大奇觀。
大雪山位於涇源縣城南30公裏處,是涇源縣與甘肅省莊浪、華亭縣的界山,海拔2857米,南北走向,平均坡度35°。大雪山高峻挺拔,氣勢雄偉,河穀幽深,溪流密布,林深似海,樹木參天,是黃土高原上唯一的一處原始森林。隋朝時,長安城修築樓閣宮殿,所用木料多采用大雪山的鬆杉。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王朝被迫放棄京都汴梁(今開封市),南遷臨安(今杭州市)。金正隆年間(1156~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顏亮入居汴梁,為顯“金人之威,炫耀其武功”,欲興土木,在汴梁修築新宮。當時遍訪各地宮殿建築,尋找適於采用之材。後發現隴山之木曆時550多年堅固如新,即決定汴梁新宮所用木料亦采用隴山之木。金主完顏亮即令遷都總管張中彥,督軍赴隴山采伐木料。
張中彥是固原張易人,曾經擔任過德順軍(今隆德縣)知府,深知隴山之中唯青峰山(即玄峰山,古時青玄同義,今大雪山一帶)鬆杉居多。因為此地山高氣爽,鬆杉生長緩慢,挺拔筆直,木質緊密,堅韌耐用,且富含鬆脂,具有防腐蝕、抗潮濕之特點,巨木大材皆在百年以上,是建築宮殿的最佳木料。1157年,張中彥奉金主之命,率大隊人馬深入大雪山一帶安營紮寨,部署伐木事宜。大雪山溝壑縱橫,采伐不易,運輸更難。張中彥斬木開路,架設橋梁,修築棧道,穿密林跨河穀,運出六盤山。經隆德山河鎮、水洛城,越秦州至洛陽。滿山鬆杉源源不絕地順涇河而下,浩浩蕩蕩運往汴梁。如今,大雪山次生林鬱鬱蔥蔥,綿延成片,成為六盤山地區主要的木材蓄積地。
臥龍山,古名“觀山”,俗名“堡子山”,又名“龍首山”,地處涇源縣城東南角,海拔1958米,相對高度約百米,為縣城製高點,麵積約5平方公裏。臥龍山峰丘獨臥,四不相連,遠望猶如一條臥龍,2004年,縣人民政府決定命名為臥龍山。山上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景色迷人,隨季而變。登高鳥瞰,縣城及周圍山川全貌盡收眼底。民國《化平縣誌》記載:“觀山在縣城東半裏,峰頭古有朝陽紫金觀,故名。一名魚兒山,平地崛起與眾山不相連,高約三十丈,長七裏許。形似虎臥,三疊蟬聯,首尾身腰畢具,兩水交迎,萬山朝拱,上築堡壘,為化平之險要。登之可望遠,旭日燦爛,映照四周,樹木密茂,風景絕佳,故有觀嶺朝陽之稱。”1916年,縣知事王海帆建八卦亭於其上,題名“枕霞亭”,題詩聯雲:“出彼東郭,有山翼然。登高一望,歲歲年年。海雲萬點,噴出日邊。”1934年,國民黨縣政府在峰頂西頭建碉堡一座,至今猶存。1987年,在原有台基上新建“龍雲亭”,綠瓦紅柱,廊台亭閣。2009年,旅遊部門將堡子山土城牆換成了磚牆,修建了“龍壁”牆。登臨臥龍山,可遠眺六盤山,俯瞰小山城,北觀鬆濤,南賞桃杏,晨觀日出,暮聽流水。萬千氣象,盡在眼中。
秋千架位於涇源縣城東北10公裏的向陽河畔,涇(源)平(涼)公路旁邊,緊連著名風景遊覽勝地崆峒山。秋千架是兩個形似刀削的石壁,挺拔高聳,形似“秋千架”,相傳廣成子在崆峒山修行時經常到這裏打秋千娛樂。秋千架下水流湍急,有石洞深入山中,洞內鍾乳石造型別致,神奇迷人。有詩曰:“秋千幽穀一線天,遊人到此難往返。”每逢春夏季節,遊人不斷。平涇公路擦肩而過,大小車輛川行不息。
花崖溝位於縣城北20公裏,黃花鄉土窯村西側,長10公裏,寬200米左右,下寺河在峽穀中緩緩流淌。花崖溝裏懸崖峭壁形態不同,色澤各異,有紅、黃、白、藍、赭諸色,雜然相間,色彩斑斕,絢麗多姿,“花崖(當地音“nai”)子”美名便由此而來。花崖溝峽穀內青山連綿,奇峰對峙。遼東櫟、樺樹、椴樹、山楊、鬆樹層層相疊,枝繁葉茂,深綠一片。穀底百泉連綴,溪流密布,娓娓流淌的沙塘河(下寺河下遊稱“沙塘河”)蜿蜒東流穿峽而出。枝頭百鳥來往穿梭,鳴轉歌唱;花間蜂蝶薄羽青紗,翩翩飛舞;林間野豬、麅子、狼、狐狸、雉雞隨處出沒。花香鳥語,人跡罕至,是一處不為外人多知的景區。
主要景點有巨斧峰、駱駝峰、樺樹溝、野豬溝、大東溝、猴牙岔、大嘴山。
三關口又名金佛峽,位於六盤山東麓瓦亭至三關口,即今頡河流經三關口一段峽穀的古稱,峽長5公裏。《太平寰宇記》引《水經注》曰:“涇水經都盧山,山麓之內,常有彈箏之聲,行者聞之,鼓舞而去。”又雲:“弦歌之山,峽口水流,風吹滴崖,響如彈箏之韻,因名之。又有古詩讚曰:“晚霞留客住,夜半聞彈箏。巍巍高山意,洋洋流水情。”峽內雙峰對峙,形如利劍劈開,河水中流,312國道(西蘭公路)穿峽而過。民國《固原州誌》載:“彈箏峽距縣南110裏,峽長10餘裏,雙峰夾峙,一水中分;山勢崎嶇,聳插青冥;巒岫相接,穀峪低承……”地勢險要,景色奇異,古人多有題詩,如今峭壁之上還留有字跡:“山光水韻”“山明水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