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潭俗名“涇河腦”,位於涇源縣城南20公裏。涇河上源由此出山,一路奔湧,出寧夏界,流經甘肅、陝西兩省,惠及兩岸人民。老龍潭周圍山環水抱,峭壁嶙峋。民國《化平縣誌》載:“(老龍潭)有古潭三,順流而下,各相距半裏許。中潭圓形,闊約二丈,深不可測;上下兩潭一方一圓,闊深次之……山西岸昔有龍神祠,經同治初年兵燹,其址蕩然。”(清·曾麟綬《涇源記》)老龍潭由外向裏由頭潭、二潭、三潭依次組成。頭潭從狹窄的石門之中傾瀉而出,回旋翻滾,激浪騰飛,風吼雷鳴。四五個小潭相銜而下,流水從最後一個小潭衝出,形成兩條瀑布。二潭由兩個葫蘆形的水潭組成,前潭的水從石坡滑下注入後潭。三潭深不可測,如今已築成水庫大壩。兩岸峭壁對峙,藍天白雲倒影相襯,形成高山平湖的美妙景觀。《魏征夢斬涇河老龍》和《柳毅傳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潭內紅色的石頭上流出紅色的水,相傳是龍王的鮮血。老龍潭流出的水一瀉千裏而清澈無汙,引起乾隆皇帝的濃厚興趣,專門派中衛縣令胡紀謨親往涇水源頭考察,並將考察結果撰寫成《涇水真源記》呈皇帝禦覽。胡紀謨還賦詩:“無數泉飛大小珠,老龍潭底貯冰壺。汪洋千裏無塵滓,不至高陵不受汙。”老龍潭周圍群山突起,峰巒疊嶂,懸崖倒鬆,流水縱橫。夏秋季節,雨水豐裕,碧浪滾動,林深水長,雨霧彌漫。深峽風景如畫,鍾靈毓秀。民國《化平縣誌》主編張逢泰讚曰:“峭石危壁,腰吐流霞。崖懸疋練,浪蹴飛花。幽宮咫尺,實生龍蛇。”
涇河源頭主要景觀有斬龍潭、龍潭水庫、龍爪峰、龍尾潭、涇水八渡、又一村、觀龍台、龍潭觀魚等。老龍潭山崖峭拔,地勢險峻,溪流湍急落差大,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瀑布。有的瀑布高達數十米,高掛龍門,水勢洶湧,從半空中瀉下,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石擊浪飛,拋珠濺玉,晶瑩耀目。或如雲霧,迷迷茫茫;或似雨雪,迎風飄灑。水聲震耳,雷吼虎嘯,奏響千古絕唱。龍潭水庫有一人工渠引出一條人工瀑布懸空高掛,與龍潭瀑布遙相對應,相映生輝。
二龍河是涇河源頭上遊的大支流,位於涇源縣城南30公裏。六盤山深處有兩大重要溪流,像兩條銀色的巨龍,在峽穀間盤繞隱現,穿山而出,相彙於老龍潭之上源,故稱二龍河。傳說早年涇河龍王家族深居老龍潭龍宮時,老龍王讓兩個兒子分別東西居住在這裏,這就是二龍河的來曆。二龍河從源頭一出,水流湍急,鬥折蛇行,其周圍是六盤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保護麵積1.33萬公頃。1982年在此出土了一根長26米,直徑0.82米,樹齡300多年,距今7000多年的鬆杉古木,說明史前時期這裏是浩瀚的原始森林。現在,這裏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繁茂生長,碧綠蔥蘢。
二龍河景區內奇峰連綿,林茂竹翠,水秀山碧,靜謐恬然,如入世外桃源。這裏是六盤山保護區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最富集的區域,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動物園。區內以大南川(今二龍河水係)、涼殿峽兩條河流為界,有森林麵積1.3萬公頃,適於開展森林探險、科普科考、生態觀光等純自然生態旅遊活動。六盤山“天然博物館”即指此地。有鬆、樺、櫟、楊、柳及箭竹等植物788種。憩息的動物213種,其中有金錢豹、林麝、豹貓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還有紅腹錦雞、草鷺、綠翅鴨、白尾鷂、金腰燕等珍貴物種,金蝠蛾(冬蟲夏草)、波紋蠟蛾、絲帶蛾、黑鳳蝶在國內甚為珍奇。二龍河林場人工養殖的虹鱒魚為世界名貴魚種,是從大西洋彼岸遠嫁來的“洋媳婦”。這種魚遍體黑斑,無刺,飼養條件和自然環境要求非常苛刻,營養價值高,是肉類中的佼佼者。現已供應固原市各區縣和周邊地區。主要景觀有桂花崖、虎嘯峰、植物園、鬼門關、跌水潭、清泉瀑、九階水、小鬼把門、蘑菇石。
鬼門關位於二龍河東側,是二龍河的上源,屬於峽穀森林探險旅遊區,長8公裏。這裏森林茂密,棲息的野生動物種類多,自然景觀獨特,有桂花崖、菊花澗、小鬼把關、鎮鬼塔、跌水潭、九階水、蘑菇石等自然景觀。穿幽林,涉曲溪,沿二龍河峽穀而上,雲霧縹緲,穀風習習,林中不時可見麅子、林麝、野兔、山雞等野生動物。鬼門關雄奇、險峻、秀美,讓人流連忘返。到了鬼門關,才會真正領略到六盤山的“雄、奇、險、峻、秀”。在溝口,兩側峭壁危崖,有兩塊巨石相對而立,形若厲鬼,把守山門。這裏綠樹疊覆,深峽勾連,流泉飛瀑不時出現。天然形成的一線天,狹窄如縫隙。穀風習習,流水愔愔,聲如鬼魅啼哭,神秘陰森,故稱“鬼門關”。至今,當地還有“鬼門關,山套山,進去容易出來難”的說法。惡名在外的鬼門關,其實是一處“十裏佳色有水聲”的自然勝景。神奇的峽穀神秘靜謐,曲徑幽深,蒼鬆蔥鬱,秀枝密實。峽穀內煙嵐嫋嫋,渾然一體,難辨東西。鬼門關前300米處,有一巨石形若烏龜,稱臥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