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簡樸潔淨回族服(5)(2 / 2)

涼殿峽又名涼天峽、良天峽,位於涇源縣城西南20公裏處,為六盤山森林公園腹地。溯老龍潭水流而上,在群峰夾峙下,有一道長達10餘公裏的峽穀,清清河水穿峽而出。峽穀內林蔭蔥鬱,水聲潺潺,綠草茵茵,鳥語花香。兩側群峰對峙,怪石嶙峋,分布著楊、樺、椴、柳、榆、遼東櫟、青柞槭等樹種,探春、珍珠梅、暴馬丁香、百合、芍藥、箭竹等花卉觀賞植物,植被完好,森林覆蓋率100%。生息著金錢豹、麅子、林麝、野豬、紅腹錦雞、蒙古兔等多種野生動物。有山梨、蕨菜、“五榔頭”(刺五加)、野生蘑菇、鬆子、野草莓等多種野果、野菜。

涼殿峽氣候溫和濕潤,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據說成吉思汗西征時曾在這裏消夏避暑和養病,後病逝於林海中。如今這裏還留有當年建築物的基石、殘壁、斷石和柱墩、石槽。

涼殿峽集旅遊、觀光、避暑為一體,旅遊管理部門在這裏修建了蒙古包,有蒙古族的姑娘身穿民族服飾,為遊人唱歌、獻哈達、敬青稞酒,讓遊人體驗濃濃的蒙古民族風情。這裏有小南川、黑水潭、生態植物園、一線天、點將台、成吉思汗避暑行宮遺址等景點。

小南川位於涇源縣城南25公裏,與涼殿峽相鄰,是一個純自然風光景區。這條長3公裏的峽穀,更像一條林中通道,景色原始、清純。秀美的人工針葉林,茂密的天然次生林,跌宕起伏、清澈透亮的泉溪瀑布構成大小景點13處。沿著彎彎曲曲的幽穀前行,足下落葉,頭上樹木,幽幽峽穀,壁立千仞,到處呈現“清泉石上流”的景象,有響崖瀑、匹練瀑、銀廉瀑、扇麵瀑等20多處瀑布。沿河而上,怪石嶙峋,有金蟾戲水岩、蘑菇岩、情人岩、鱷魚岩、三毛岩等。怪石被綠茸茸的苔蘚覆蓋,連樹幹繁枝上也披上了嫩嫩的綠苔。樹與石渾然一體的碧綠苔蘚成為一大奇觀。山因樹而美,木因水而秀。穀底水聲嘩嘩,山上樹木蒼翠,華山鬆、白樺、楊、椴、櫟等樹木相間茂生,一層疊一層,直至山頂。在峽穀盡頭深處,碧峰刺天,白樺淩雲,形成“一線天”。

植物園是自然資源與人工培植相結合而建成的一座野生植物觀賞公園,地處涼殿峽與小南川之間,海拔1900~2590米之間,南北長3公裏,總麵積390公頃。其中園區建築麵積3公頃,水域麵積2.3公頃,綠地麵積384.7公頃。植物園以森林生態旅遊、科普教育、植物保護、科研教學為目的,遵循植物景觀生態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原則而建成。植物園以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植物為主體,引進部分適宜的優良品種,分類規劃布局。有春色園、夏芳園等24個園區,有水月亭、虯龍展姿、野荷枕流、青鬆迎客、金蟾飲綠、蒼龍臥波等21處奇特景觀。植物園共有珍貴植物83科436種,分區種植,標誌醒目,形成了體現中國花卉、中草藥、森林生態為主體的特色區域景觀。

2005年,自治區發改委安排國債資金在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內修建了六盤山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占地1.2萬平方米,建築麵積2038平方米。生態博物館在原有六盤山自然資源館基礎上,豐富和擴大了展品的品類、範圍及展示模式。博物館整體造型獨特,三片金色的樹葉組成的屋頂,和綠色玻璃幕牆巧妙結合,與周圍自然環境渾然一體。整個生態博物館分為三個結構部分:A區建築麵積90平方米,為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概況展館;B區建築麵積1270平方米,為動植物資源展館;C區建築麵積220平方米,為昆蟲資源展館;D區建築麵積160平方米,為多媒體展廳,旨在進一步加深遊客的感官體驗,同時作為遊客服務中心,提供休憩、購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