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國自國王被匈奴殺害後,大臣們擁國王的夫人做了王,西遷到大夏國境內,大夏人打不過月氏人,便向月氏人投降,兩個國家便合並成一個國家,改名為大月氏國。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他們的生活十分安樂。生活一安樂,就把報仇雪恥的事情忘了。所以張騫把他的來意說明後,國王不願再回到幾千裏之外的故鄉去對付匈奴。從此,月氏國王不再談論匈奴,隻是極其熱情地款待張騫等人。
在月氏國,張騫與許多前來做生意的別國商人開始交往,與他們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張騫把漢朝的情況也介紹給了西域各國。一年多過去了,張騫決定返回漢朝。他們從匈奴人足跡較少的南山向東行,沿途又走訪了不少國家,使得這些國家的君主都十分向往漢朝。可是,當他們走到祁連山腳下時,又一次被匈奴逮捕。他們被軟禁了一年。後來單於死了,為爭奪王位,匈奴發生內亂,便無暇顧及張騫。於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張騫帶著他的匈奴妻兒以及堂邑父逃出了匈奴。
當他們重新回到首都長安時,13年已經過去。去的時候,張騫還是個年輕小夥子,如今卻兩鬢已經雪霜。而去時的100多人也隻剩下他和堂邑父了。拜見漢武帝後,張騫談了月氏國不肯出兵的原因,以及自己兩次被俘的經過,還詳細談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漢武帝聽得入了迷。為了表彰張騫的卓越貢獻,漢武帝拜他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為奉使君。
漢武帝得知匈奴正在內亂,便封張騫為校尉幫助大將軍衛青製定最佳行動路線和作戰方案。按這個方案,衛青果然出師告捷,一舉消滅了匈奴的一支主力部隊。漢武帝很快將張騫提升為將軍,並封了他“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漢朝與匈奴展開一場決戰,給予匈奴以毀滅性的打擊,最終將匈奴趕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暢。過了兩年,張騫建議漢武帝去結交西域的烏孫國。漢武帝派張騫做正使,帶領副使和將士300多人,帶去許多金銀、綢緞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張騫到了烏孫後,將副使分別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國,他自己留在烏孫並說明了自己的來意。烏孫王決定先派人去長安。並送給漢武帝幾十匹烏孫寶馬。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帶著烏孫的使者回到長安。烏孫使者親眼看到了漢朝的繁華和人民的友善,回去後便對烏孫王詳實地作了彙報。烏孫王很高興,決定跟漢朝建立友好關係,並且娶了漢朝公主。
張騫從烏孫回來的第二年便病死了。這一年,派到大宛等國去的副使陸續帶著各國的使者回到長安。這些國家和烏孫一樣都和漢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和他的隨從幾次出使西域,到過36個國家,對於溝通西域和漢朝的關係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此以後,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陸續傳入漢朝;漢族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打井和煉鐵的方法,也傳到了西域;西域的音樂舞蹈和樂器傳到漢朝,漢族生產的絲綢等也帶進西域,並由西域進一步傳到歐洲和世界各國。後來,人們習慣把張騫開通的漢朝到西域的道路稱為“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為的是軍事目的,但預期的目的沒完成,卻為漢朝展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漢朝的威名也遠播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