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孔子周遊列國(1 / 2)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創立者,先世為宋國貴族。父親梁紇,魯國武士,在孔子3歲時去世。他這時隨父母遷居魯國都城曲阜,這裏保存了周朝大量的典章文物。這種環境對孔子的教育和思想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處於激烈動蕩的時期,周王室的統治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互相爭鬥,周朝初年製訂的一套禮樂製度都被破壞了。孔子對這種狀況非常不滿,他提出了一套政治主張,就是要恢複周禮,實行“仁政德治”。當時,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就隻能去做官。於是,孔子在50歲左右的時候,在魯國做了官,但是他的政治主張不能被統治者接受,幾年後不得不棄官離魯,從55歲時起,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漫長經曆。

孔子把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定在了衛國。衛國在魯國的西邊,是魯國的兄弟之邦。當時衛國政治安定,經濟也比較富庶,而且衛國還有幾位賢人,可以互相談論問題,並且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妻兄顏濁鄒是有賢名的衛國大夫,可以照應,這樣,孔子就把衛國當作了立足點。

孔子帶著數十個隨從弟子,一行人坐著馬車來到衛國,暫時住在顏濁鄒家。由於孔子做過魯國上卿,聲望已很高,再加上顏濁鄒起了橋梁作用,於是國君衛靈公熱情地接待了孔子,並問孔子:“先生在魯國時,俸祿是多少?”孔子笑著說:“六萬鬥小米。”衛靈公也給予了同樣的待遇。但是,他對孔子那套“仁政德治”的主張沒有興趣,因此,隻是表麵上對孔子很尊重,但卻沒有讓他參與政事。不久,有人對衛靈公說:“孔子來到衛國,也許是不懷好意的,他帶來的弟子很多,各樣人才都有,萬一是為了魯國而到這裏有什麼企圖的話,又怎麼辦呢?”於是,衛靈公便派人暗中監視孔子的行動,孔子怕發生意外,便在這一年的冬天,帶著弟子們離開了衛國。

孔子懷著不愉快的心情離開了衛國,帶領一行人向東南方向走去。經過曹國沒有被接待,又來到宋國境內,這次不但沒有接待,而且宋國的大夫司馬桓還想殺害孔子,逼得他隻好換了便衣才逃出了宋國。

從宋國逃出後來到鄭國,這時弟子們都失散了,隻剩下孔子一個人站在東城門外。弟子們找不到老師,便到處打聽,當子貢問到一個行人時,那人回答說:“我倒看見一位,立在東門外,很有氣派,但是其狼狽相,累累若喪家之狗。”當子貢找到老師並把這話告訴他時,孔子笑了笑說:“說我氣派,倒是未必,說我疲憊的像喪家狗,倒真有點那樣。”鄭國沒有接待孔子師徒,他們便來到陳國的都城宛丘。

孔子到了陳國,住在大夫司城貞子家裏,並由他們推薦給陳國國君陳湣公,取得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職位,陳國是一個小國,陳湣公又是一個平庸的人,沒有爭霸稱雄的野心,也不想從孔子那裏請教什麼治國安邦的方法,所以孔子仍然不得誌,心情鬱悶。公元前489年,吳國大舉進攻陳國,楚國國君楚昭王親自率兵前來救援,吳楚兩軍在陳國東北部的城父對壘,陳國於是陷入戰亂之中。這時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便派人來請,孔子認為楚昭王是賢君,便決定到楚國去推行他的政治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