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孔子周遊列國(2 / 2)

孔子一行人離開陳經過蔡國去楚國,這一段路正是吳、楚交兵的地帶。有一天,孔子被亂兵圍住,帶的糧食也吃光了。已經7天沒有糧食了,可是,孔子還抓緊時間給弟子們上課,照常彈琴、唱歌。子路首先沉不住氣了,問道:“老師,難道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就注定要遭難嗎?”孔子說:“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並非不遭難,但是經得起困難的考驗。沒有道德、沒有學問的人一遇困難,卻會動搖變節。”孔子雖然穩定了弟子的情緒,但他的心情還是悶悶不樂,路上還遇到一些不同意孔子積極從政治國的主張,而提倡消極避世隱居自樂的人的責難和諷刺。經過了艱難的跋涉,孔子一行終於到達了楚國的負函。

孔子師徒到了負函沒幾天,就傳來消息,楚昭王死了。孔子該怎麼辦呢?經過考慮,最後決定還是回到衛國去,於是一行人又風塵仆仆地回到了衛國。這時衛國的國君是衛出公,當時衛國局勢穩定,孔子比較滿意,所以在他初返衛國時,很有一番抱負,並醞釀著上台後的計劃。一天,子路問孔子:“這次衛國的國君請你出來,你首先要作什麼呢?”孔子答道:“必須正名分!要讓任何人的名義、身分和他的地位完全符合。”子路對此表示懷疑,認為老師有點不切實際,孔子則陳述了自己的理由。但是衛出公既沒有要他“為政”,也沒有向他“問政”。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就把精力用在了教學和治學上。

孔子離開魯國已經十幾年了,他非常思念故鄉。他的弟子有的回國做了官,他也很想回去。有個叫冉有的弟子在魯國做官,他向當權的季康子一再推薦孔子,於是季康子派人帶著貴重的禮物去迎接孔子回魯,這時衛國發生內亂,政局動蕩不安,孔子便接受了魯國使者的禮聘,回到了魯國。

孔子從公元前497年離開魯國,直到公元前484年才返回,在外奔波達14年之久,希望尋求做官,以便有機會實現他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結果是在到處碰壁之後,結束了流浪生活,回到了故鄉,這時,孔子已經68歲了。

孔子周遊列國曆盡艱辛,到處碰壁。這是因為他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時代潮流。他顛沛流離14年,也使他的人生經驗更豐富,眼界更廣闊,學問更高深,觀察事物更透徹了。回首往事,壯誌難酬,但孔子並不灰心。他把晚年的最後5年時光和全部精力,都用在開辦私學和整理古籍文獻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