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足智多謀,跟隨越王勾踐22年,身經百戰,又精於外交,對成就越國的霸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滅了吳國後,他又領兵向北挺進,渡過淮河,使得齊國和晉國也不得不聽從越國的號令。就這樣,範蠡被任命為上將軍。
範蠡為成就勾踐的霸業立下了奇功,他感到自己的名氣太大了,又深知勾踐的為人,於是就決定離開越國,他給越王寫了封信,表露了自己的心思。他說:“我曾經聽說,主上有煩惱事,他的臣子應該為他分憂,當初你在會稽受恥辱,我們做臣子的人就應該為你去死,那時臣下沒有死,是想為主上雪此大恥。現在大仇已報,我也該來領早先的罪過了。”勾踐不知說什麼是好。
勾踐說:“你真是一個誠實的人,我要把越國的江山分給你一半,讓我們共同享受這勝利後的果實。”
範蠡這時似乎是聽吳王夫差在說話,他當時對伍子胥就是這麼說的。範蠡說:“感謝主上不棄之恩,我實在受之不起。”說後,就退了下去。範蠡決定偷偷地離開越國。在一個靜悄悄的夜晚,他騎著他心愛的馬,帶著他的妻兒走了。
他來到了齊國,給自己的老朋友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轉述名詩一首:“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他想用這首詩去勸文種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否則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種接到了這封奇妙的信,感到還是老朋友說得對,於是他就自稱有病不能上朝,這樣持續幾天,就有嫉恨他的人在越王麵前進讒言,說文種想謀反。
勾踐也感到越國霸業已成,留著文種已沒有什麼用了,還會生出許多事來,就把文種叫來,對他說:“你教給我攻打吳國的七條計謀,我隻用了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條在你那兒,你還不如跟著吳國的國王去,試試你的計謀看是不是能救了他們。”文種聽到勾踐說這樣的話,很是傷心。可是後悔也來不及了,他隻好遵命自盡了。
範蠡在齊國,改名換姓,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耕種,做商業買賣,就這樣勤勞數年,集聚了許多財產,他成了一個大富翁。齊國人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就推舉他為相國,他做了一段日子,感到還是沒興趣。於是就辭去了自己的官位,將自己的萬貫家財都分發給窮人。又從齊國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他來到一個叫陶的地方住了下來,自稱為“陶朱公”,就在這個地方做買賣,開作坊,事業幹得很紅火,很快,他又成了一個富人,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後來中國也常以陶朱公來表示富裕。
範蠡在陶地生了一個小兒子,這個兒子長大之後,他的二哥哥殺了人,囚禁在楚國,範蠡的家人急死了,就想以範蠡自己的麵子將兒子贖回來。但是,範蠡說:“殺人償命,這是天理,我的兒子也不能例外。但是我隻有一個願望,就是讓他不要在街上示眾。”於是就讓他的小兒子帶上許多的錢,放在一個麻袋裏,馱在牛車上。
範蠡的小兒子正要上路,範蠡的大兒子說他可以替弟弟去,範蠡知道這個大兒子平時辦事能力並不強,有點舍不得花錢,就不同意他去,但是他的大兒子說:“家中的長子應該幫助父親做最重要的事,現在弟弟犯了法,你不派我去,而派小弟弟去,別人不會說我是個不良之輩嗎?”說罷,就拿著刀要自殺,他的母親趕快來阻攔,說:“我看就讓他去吧,小兒子一個人去未必能救活,現在二兒子還沒有救成,就死了個大兒子,那不把我們的心都傷透了。”範蠡也隻好同意他去。
臨行之前,範蠡給他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交給他的老朋友莊先生,並且囑咐他說:“到了那裏,把這裏帶去的黃金都交給莊先生,讓他代你處理,遇事千萬不要和別人爭論。”大兒子一一都答應下來。他家是一個非常富的家庭,大兒子就又偷偷地帶著許多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