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後期,位處長江下遊地區的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攻擊,戰爭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506年,吳國闔閭率兵攻打楚國時,他的弟弟夫概私率部分軍隊返國,陰謀篡位,並派人向越國借兵求助,以為外應。闔閭打敗楚國,回師平定內亂以後,非常痛恨越國,常想伺機報複。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長死去,他的兒子勾踐繼位。吳國闔閭得到訊息便想乘亂打越國。伍子胥勸他不要做這種有損名聲的事。闔閭不聽,與兒子夫毅帶3萬士兵浩浩蕩蕩向越國進發。
越王勾踐親率士兵奮勇抗敵,吳國慘敗。吳王闔閭因受重傷死於路上,不久夫毅也死了,夫差成為吳王。
夫差繼位後一心想報父仇,天天訓練水兵、車兵和步兵。還要人每天問他一遍:“夫差,你忘記越國的殺父之仇了嗎?”他應聲答道:“沒有,不敢忘。”這樣堅持準備了近3年的時間。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親自統率大軍攻打越國。
越國大夫範蠡對越王說,吳國準備了3年,如今發兵士氣正旺,我們應當避其鋒芒。文種也讚同範大夫的看法,並建議同吳國講和。越王不聽,認為講和有失顏麵,便出兵迎戰,結果正如範蠡所料,大戰一場之後,越國3萬士兵僅剩5000人,還被吳兵層層圍困。勾踐悔之莫及。這時文種說:“主公,我們應該趕快與吳王講和,否則連國家都保不住了。”勾踐流著淚說:“事已至此,恐怕他們不會同意了。”文種說:“此事交給我來辦吧。”
當晚,文種帶著8名美女,大量黃金珠寶來到伯嚭營中,並說明來意。伯嚭看見禮單心裏樂開了花,假意推辭一番,便應承下來。
第二天,伯嚭見吳王,向他說了越王求和的意思。吳王說,越國指日可滅,我怎麼能坐失良機呢?伯嚭見吳王不答應,進一步說:“越王講和,名聲雖好,實際就是投降,他們的一切都由我們做主,越王也願意作您的奴仆。答應求和,別國也會稱讚我們仁義,這樣名利雙得的事我們何樂而不為?況且也有利於我們成就霸業。假如我們不同意求和,越國必拚死作戰,其後果很難預料。”
吳王覺得很有道理便答應下來。伍子胥一聽越王派人求和,知道事情不妙,急忙求見吳王。聽說吳王已答應講和,大怒道:“吳越向來勢不兩立,幾年前您天天想著報仇,日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報仇,如今答應講和,是何道理?吳國如果不滅越國,將來必定被越國所滅!”
伯嚭收了人家的禮物,生怕事情辦砸了趕緊說:“相國此話言重了,當初您報了楚國的殺父之仇,最終不也答應同他講和了嗎?如今大王報了仇,你怎麼就說三道四了呢?你這不是陷大王於不仁不義之中嗎?”
伍子胥正要反唇相譏,吳王道:“大家不要再爭了。相國您先回去吧,等越國送來貢品,我分給您一部分。”伍子胥心底一片蒼涼,不禁歎道:“吳國亡矣。”
正如伯嚭所說,越國名義上求和,實際就是投降。勾踐安排好文種料理一切國事後,便和範蠡一起去吳國服役。吳王將他們安排在簡陋的石屋裏居住,還讓他到闔閭的墓地看墳喂馬。夫差有時故意羞辱勾踐,出門讓他牽馬,回來讓他更衣、脫靴,甚至上廁所也讓他伺候。勾踐百依百順,毫無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