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名僑,是鄭穆公的孫子,所以又叫公孫僑,是春秋後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他父親子國做過司馬,父輩兄弟七人先後掌握國家政權,號稱“七穆”。他在鄭國執政21年,無論內政、外交都有卓越的建樹。
子產在年輕的時候就有敏銳的政治眼光。公元前565年(魯襄公八年),他的父親子國與子耳一道帶兵攻打蔡國,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大家都很高興,唯獨年輕的子產顯出不愉快的樣子,他憂心忡忡地說:“小國沒有什麼文德卻有了武功,沒有什麼禍患比這更大了。蔡國是楚的屬國,如果楚國替蔡國報仇,我們能打得過嗎?打不過就得投降,這樣一來,北邊的晉國又要來興師問罪。晉國、楚國打來打去,我看至少四五年內,鄭國是不會安寧的。”
事情正像子產所預料的那樣,就在這一年的冬天,楚國以鄭國侵略蔡國為借口發兵討伐鄭國,鄭國無力抵抗,屈服了。到了第二年的冬天,晉國又來攻打鄭國,鄭國又隻好求和。晉國剛撤兵,楚國又來問罪。你來我住,鬧得鄭國幾年不得安寧。
公元前563年(魯襄公十年),晉國軍隊攻打鄭國,由於當時的執政者子駟對貴族尉止不滿,在對晉作戰中處處為難他,致使尉止聯合其他幾家貴族叛亂,殺死了執政子駟、司馬子國和司空子耳。在當時混亂的局麵下,子產臨危不亂,沉著地布置好家裏的一切,然後帶著編好隊列的兵車去攻擊反叛者,最後平息了叛亂。這次平叛使子產初露頭角。
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子產做了鄭國的正卿。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可以說子產是接任於危難之中,但是子產沒有被困難嚇倒,他上台後為了穩定政局,對內政進行了一係列的整頓和改革。他下令把田地劃清疆界,挖好溝渠,承認土地私有。在私田上按畝收稅,把農民按規定加以編製,這就限製了舊貴族,使他們不能任意兼並掠奪。他還規定農民有戰功的,可以做甲士,甲士是作戰時戰車上主要的軍事人員,平時,甲士擔任諸侯國的小官吏。
為了治理當時已是混亂不堪的鄭國,保障社會改革的進行,子產加強了法製。為了使國家有法可依,他主持製訂了一套國家法律——刑書。這套刑書開始是寫在竹簡上,由國家的官吏掌握執行。
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子產下令把刑書鑄在鼎上,放在王宮門口,讓全國的老百姓都能看到這個鼎,這就是有名的刑鼎。法律一經公布出來,舊貴族們再也不能隨意解釋法律,任意處罰人了。但有守舊思想的人像晉國叔向寫信給子產,說:過去的君主按照習慣審理案件,沒有刑法條文,怕的是民眾依據條文爭奪不已。如果民眾知道有法令條文,對統治者無所顧慮,並以此為依據與上抗爭,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子產給叔向回信說:“像你所說的這種長治久安之計,我沒有能力做到。我是要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結果,還是堅決實行了,這是我國第一次公布法令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