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孔子編訂的“六經”之一,是他把收集到的古代各種詩歌版本,經過嚴格篩選後,編訂成用來施教的重要教材。《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包括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500多年的305篇作品。因為《詩經》中的作品都可以用樂器伴奏演唱,所以《詩經》也被稱為我國古代第一部樂歌總集。
《詩經》最初在先秦典籍中,隻稱為“詩”或“詩三百”。後來因為孔子很重視這部書,在培養從政人才時,非常重視詩教,把詩教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漢代,一些學者就把它奉為經典,開始稱為《詩經》了。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國風》,有160篇,包括15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民歌和少量貴族作品。《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朝廷宴享之樂。《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是廟堂祭祀頒德的舞樂。
《詩經》所產生的時代,正是我國詩歌大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統治階級在祭祀、交往、外交活動中,都喜歡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以詩言誌;普通人在勞動和生活中,也普遍以詩歌形式表達自己對勞動、生活的熱愛和對剝削階級的不滿及反抗。
《詩經》中以十五“國風”為主的大量民歌中,有的揭露了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有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反抗,有的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產情況,有的描寫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表現了征夫、思婦、小吏的不幸和怨忿。它像一幅幅生動鮮明的畫卷,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麵貌,表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可靠而寶貴的史料。在這些詩中,大量運用了樸素的語言、形象的比喻、細致的描寫、生動的想象來反映主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清新、明快、樸實、優美的藝術風格,顯示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在《魏風·伐檀》這首民歌中,以樸素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勞動場麵:在一座土山上,長滿高大的檀樹,山下流過一條小河,人們在山坡上緊張地勞動著,叮叮當當的砍伐聲響遍整個山穀,砍下了許多檀樹,堆在河岸上,準備放排送出。但是,砍下的樹木全部為貴族老爺們占有,勞動者終年辛苦,卻穿不上一件好衣服,吃不上一頓飽飯。在這首民歌裏,我們不僅看到一群伐檀者在辛勤勞動、采伐木材的動人情景,而且還聽到了他們對貴族強占勞動果實的憤怒控訴。
在《魏風·碩鼠》中,把剝削階級比作貪得無厭的大耗子,形象地表現了勞動人民對他們的蔑視和仇恨。這些剝削者常年過著寄生生活,一點不顧勞動人民的死活。因此,詩人表示要以逃亡的方式反抗統治者的壓迫與剝削。詩中再三詠歎的“樂土”,在當時雖然隻是一種幻想,卻反映了勞動人民強烈的反抗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與追求。
愛情詩在《國風》中占有很大比重,這些詩或寫相互的愛慕思念,或寫幽期密會,或寫春日同遊的歡樂,或寫愛情受到摧殘時的痛苦與反抗,都充滿了真摯、熱烈的感情,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麵。
還有一些是反映戰爭的詩。東周以來,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日益頻繁,這些戰爭多是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的兼並戰爭,人民是直接受害者。《國風》中有一部分詩歌就表現了應征士兵和廣大人民對戰爭的厭倦和不滿。
《豳風·東山》寫一個長期出征歸來的士兵在歸途中的複雜心情,極為動人。在蒙蒙細雨時節,一個出征多年的老兵踏上了回家的歸途。他慶幸自己從此不再應征當兵,一麵想象著分離多年的家鄉情景:家園大約早已荒蕪,門上可能還掛滿了蜘蛛網,妻子也許唉聲歎氣地盼著自己歸來,從而又引起他對新婚時侯的甜蜜回憶,表現出對和平勞動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國風》中還有一些詩,通過女子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現了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幸和痛苦,以及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抗。
《國風》中有不少政治諷刺詩,或諷刺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或暴露其腐朽醜惡的靈魂,都具有很強的戰鬥性。如《邶(音bèi)風·新台》就是直接諷刺衛宣公的。衛宣公為他的兒子娶齊女薑氏為妻,因為聽說她長得很美,就在黃河邊上造了一座“新台”,把齊女薑氏中途截住,作了自己的新娘。對於這種無恥行為,衛國人民利用詩歌進行辛辣諷刺。詩中把衛宣公比作癩蛤蟆,罵他是縮脖子的醜老公,嘻笑怒罵之中,剝去了統治者的假麵具,揭露了他們的極其醜惡的本質。
《詩經》特別是其中的民歌《國風》,描寫了廣闊的社會生活,揭露了統治者對廣大勞動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突出地體現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雅詩中的部分貴族諷喻詩,雖然是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基礎上產生的,也都敢於麵向現實,客觀上反映了貴族統治階級的醜惡和社會現實的黑暗。這種堅實的現實主義精神,對我國後來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積極的影響。《詩經》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