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譙郡(今安徽宿縣)人。其實,他家原來姓奚,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因躲避仇人,遷到譙郡,改姓嵇。他學識淵博,是當時不可多得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音樂家。
嵇康和阮籍是同一時代人,在社會上的名氣也和阮籍一樣大,和他倆齊名的還有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等,因為他們七個人都隱居在山陽,又喜歡在竹林裏遊玩、喝酒、寫詩作文,被世人稱作“竹林七賢”。
在“竹林七賢”的主要聚集地山陽(今河南焦作東),嵇康一住就是20年。在此期間,他往來於首都洛陽等地,還曾經在洛邑和向秀一起打過鐵。他的妻子是曹操之子曹林的女兒,他也算是魏宗室的成員,曾官至中散大夫。司馬昭篡魏後,嵇康極其不滿司馬氏集團對曹氏殘餘關係的殺戮,厭惡他們用虛偽的正統來標榜自己。
“竹林七賢”中,和嵇康能夠稱得上至交的,隻有阮籍與山濤。嵇康雖與阮籍情投意合,但不像阮籍那樣喜怒不形於色,遠離是非,處處裝瘋賣傻。嵇康言行坦率,有棱有角,嫉惡如仇,容易感情用事。
嵇康也已意識到這一點,他對自己身後的子女頗不放心。他的《家戒》一篇可以說是用心良苦,他說:“對長官要尊敬而勿親密,往來要有分寸;不要知道人家的私事,以免給自己招惹麻煩;不要與人爭執,要學會醉酒裝糊塗。”……而他自己,卻由於對司馬氏集團的痛恨,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一次,司馬昭的心腹鍾會別有用心地去拜訪嵇康,想借此請教,並與名士聯絡關係。而嵇康卻崇尚自然;看不起這號為司馬氏集團效力的文人。當時嵇康與向秀正在大樹下打鐵,看到鍾會來了,向秀故意把風箱拉得很響,嵇康裝作奮力揮錘,誰也不去理會鍾會。鍾會沒趣地站了一會,隻好轉身走去。這時,身後傳來嵇康奚落的追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受此恥辱,又不甘示弱,隻好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嵇康這種我行我素、絲毫不予周旋的脾氣,為以後種下了禍根。
嵇康的好友,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做了晉的高官之後,曾經要引薦嵇康做晉朝的尚書吏部郎,嵇康立即寫信給山濤斷然拒絕,這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巨源是山濤的號。信中痛斥晉王室的所作所為。事實上,嵇康未必真的要與山濤絕交,不過是借此抒發自己的情緒,山濤也未必把絕交當作一回事,隻是這封向世族儒教宣戰的書信傳揚開去,更使司馬氏把嵇康這樣的人視為眼中之釘,決心給其他知識分子以懲戒。終於在一個機會裏,因好友呂安一件家務事的糾纏,嵇康被鍾會構陷,以不孝的罪名被捕入獄。本來還要指責他圖謀反叛,要山濤出來作證,山濤不承認有此一事,這項罪案才沒有得逞以立。
司馬昭還是把他公開處決了。在獄中,嵇康終於反省自己的冥頑粗心、狂傲不謹,寫下了著名的《悲憤詩》。臨刑前,嵇康從容地彈了一曲他一向珍愛從未傳人的《廣陵散》,悲壯的曲調使當時聚集在東市刑場上的三千多名太學生感動得落淚,嵇康終年40歲,他死後,《廣陵散》失傳,成了絕響。嵇康臨死的時候,把他才10歲的兒子嵇紹托付給了山濤。後來經山濤推薦,嵇紹做了晉的官員,曾官至侍中。公元304年,在一次戰役中,嵇紹用身體保護晉惠帝,鮮血濺在惠帝的衣服上,以身殉了國難。
嵇康一生寫了許多詩文,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可因為他的詩語言太尖銳,當時編選文集時剔除了他的許多作品,在梁朝時有十五卷,到宋朝以後隻有十卷了,現在《嵇中散集》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