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幹旱風沙多,夏熱多雨且豐沛,秋季晴且日照長。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3℃~15℃,由北向南遞增。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潁河、沙河以南為-1℃~2℃,以北為0℃~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7℃~28℃,豫西山地西部不到26℃。全年無霜期從北往南為6~8個月。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南,大都在600~900毫米,大別山區為1000毫米左右;50%的降水量集中於夏季。
山西由於地勢較高,東麵和南麵又為山嶺環繞,與華北平原同緯度各地相比,氣溫較低。故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夏無酷暑。如娘子關內外的壽陽和獲鹿,兩地相距100多千米,寒暖卻相差懸殊,有“冷壽陽,熱獲鹿”的俗語。年平均氣溫,從北往南由5℃遞增到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從北往南由-12℃遞增到-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從北往南由22℃遞增到27℃。全年無霜期,從北往南為4~7個月。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南由330毫米遞增到600毫米。以東南部陵川縣一帶最多,達600毫米以上。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多暴雨,有時夾有冰雹;春季降水較少,常形成春旱。
內蒙古氣候特點是冬季嚴寒,為寒潮南下首當其衝的地方;夏季溫暖,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從東北往西南,由-1℃遞升到8℃左右。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從東北往西南,由-25℃遞升到-10℃;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從東北往西南,由19℃遞升到24℃。冬季多暴風雪,儲草保畜過冬為牧區生產的主要任務之一。全年無霜期從東北往西南,為2~4個多月。年平均降水量從西往東,由150毫米遞增到400毫米左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季易產生春旱現象。
二、華北漢族曆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華北是漢族形成和崛起的中心地方,自春秋戰國華夏民族在民族融合中橫空出世,秦始皇統一中國並統一華夏民族後,漢承秦製,華夏民族在“大一統”中以華北為中心“舞台”發展,轉化為漢民族。
漢族形成後,華北的漢族在西漢以後的曆史發展中經曆了兩次大換血,即一方麵是華北漢族在中國大分裂的戰亂中紛紛向四處流徙,另一方麵是北方和東北的少數民族族群不斷內遷華北,入主中原而紛紛漢化,使華北漢族像滾雪球一樣呈滾動式的發展。
(一)兩晉南北朝時期華北漢族的南遷和發展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在大分裂、大混戰中,華北漢族紛紛向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桓紛紛入主華北,在華北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族群交錯雜居的局麵。
史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將洛陽200裏內數百萬漢族強行西遷,此為華北漢族大規模外遷之始。而三國時從華北南遷的漢族大多在蜀國、吳國定居下來。從此華北漢族南遷的浪潮久興不止,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華北青、兗、冀州兩萬家漢族南遷入宋。
在華北漢族向四處流徙,紛紛南遷之時,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大規模內遷進入華北,最典型的一次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將匈奴“聽其部落,散居六郡”,並將居住在汾晉的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與此同時烏桓、鮮卑也紛紛內遷入華北,正如西晉初年郭欽上書所說: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北地、西河、大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
在華北漢族與內遷入主中原的匈奴、鮮卑、烏桓等族群交錯雜居的態勢下,在漢族與匈奴、鮮卑、烏桓等族群的互動中,華北漢族第一次大換血,像滾雪球一樣地滾動發展了。
(二)宋元時期華北漢族的南遷和發展
華北真是中國的多事之地。宋元時期宋與遼、夏、金、元的鼎立和對峙,使得華北又成了戰場,在大分裂、大動蕩中,一方麵是華北漢族的紛紛南遷,另一方麵則是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紛紛內遷華北,入主中原。
自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金軍占領開封,徽宗和欽宗淪為俘虜,並挾在京宗室、大批工匠北歸的“靖康之難”始,華北漢族紛紛南遷,掀起了規模浩大的移民潮,據有的學者研究,估計在紹興和約簽訂前有500萬左右的北方移民遷入並定居在南方,其中華北漢族應在一半以上。
就在華北漢族南遷的移民潮風起雲湧之時,東北和北方的少數民族族群首先是契丹人內遷華北的燕雲十六州,據有的學者研究,遼時定居在燕雲的契丹人的數量僅為11萬人,而金時內遷華北的女真人和奚、渤海等其他東北少數民族族群有300餘萬人,今京、津、河北、豫北是女真移民最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