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完成統一大業重擔的是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秦始皇用10年的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紛爭的狀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朝,這對中國曆史的發展是有深遠影響和重大意義的。僅就民族形成問題來說,秦王朝的建立,是華夏民族統一的標誌。自春秋以來湧起的民族大融合的潮流,曆經近五個半世紀,終於以華夏民族的統一而告結束。
秦始皇憑借其手中掌握的封建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從政治到經濟,從地域到語言文字,從思想意識到文化生活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統一華夏民族。
秦始皇所有的措施,完全是借助於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權威進行的。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秦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華夏民族的發展很可能會走上西歐或阿拉伯的道路。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秦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對華夏民族各支係的統一,以及對華夏民族從雛型到定型發育過程的完成,都是有決定作用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秦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也就沒有華夏民族的統一,也就沒有華夏民族定型的完成,更沒有漢民族的形成。
華夏民族經過五個半世紀的風雨,開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二)漢民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曆史總是多層次、多側麵、立體式地呈現在人們麵前。當秦始皇以其赫赫大功,彪炳於中國曆史和漢民族發展史之際,帶給人民的卻是繁役重賦,苛法酷刑,饑餓與死亡,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地交彙而激化,強大一時的秦王朝統一後僅15年,即在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的狂飆之中土崩瓦解,繼之而起的是繼承“秦製”的漢王朝。華夏民族在這個曆史的急驟轉變過程中,也隨之發展、轉化,形成為漢民族。“漢承秦製”,從漢民族形成的意義上來說,可以認為是漢民族完全繼承,並發展了華夏民族的曆史傳統和民族特征。
華夏民族是如何發展、轉化為漢民族的呢?
漢承秦製,漢王朝完全繼承了秦王朝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政體,並根據其鞏固統治的需要而大大發展了中央集權製。這種“大一統”的中央集權製,不僅大大強化了漢王朝的國家機器,也大大強化了漢民族的統一性。
中央集權的秦王朝雖然覆滅於農民戰爭的洪流之中,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經過農民戰爭風暴的洗禮,在漢王朝“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反而更加強大。特別是漢武帝“兼文武,席卷四海”,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加強中央集權國家的一係列措施,使“海內一統”,華夏民族迅速完成了從華夏民族向漢民族的發展和轉化。
在政治上,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創設了刺史製度,把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叫13州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巡行監察郡國,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此其一。其二,實行“編戶齊民”,戶口簿上登記了居民的年齡、性別、親屬關係以及土地財產等情況,並規定:非經政府允許,人民不得任意遷徙。使國家直接控製民戶。其三,實行“削藩”,逐步剝奪各諸侯王國的部分土地,歸中央直接統轄。在這個過程中,漢景帝還以果斷的行動,於公元前145年一舉平定了“七國之亂”,把各諸侯王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收歸中央,侯國的獨立地位被取消了。漢武帝時,為了進一步削弱侯國割據勢力,還於公元前127年頒布了“推恩令”: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外,可以推恩把自己的部分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製定封號,於是由郡統轄的,隻能衣食租稅的小侯國越來越多,而諸侯王國的封地卻越來越小。後又頒布“左官律”和“附益阿黨之法”,限製諸侯王結黨營私,進一步限製了諸侯王政治勢力的發展,並以種種借口奪爵或廢除侯王,使侯國的數目也越來越少。顯然,這些政治上的措施,從民族形成的意義上來說,都有利於民族內部團結的加強,有利於民族共同地域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