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華北漢族史(10)(1 / 3)

在靖康之亂後南遷北方漢族的總數,據學者研究,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兩浙路、江西路、江東路、建康府、淮南東路、淮南西路、京西南路、湖北路等已有移民及後裔145.3萬戶,約726萬人(以每戶5口計)。由於此時距紹興和約簽訂不過21年,一般不可能繁衍第三代,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因年齡關係不可能繁衍第二代,估計其中的1/2即360萬人為始遷者。如果加上遷入四川、湖南、福建、嶺南的移民以及26.4萬左右的軍人,在紹興和約簽訂前估計有500萬左右的北方移民遷入並定居在南方,其中華北漢族應在一半以上。

這時華北漢族南遷的路線據吳鬆弟先生的研究大體上同於晉、唐,南段較晉、唐伸展得更遠,不少移民經江浙和福建沿海地帶進入廣東,或從湖北經湖南,過南嶺進入廣西和廣東。

(二)東北和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入遷中原

兩宋之時,就在華北漢族大批南遷的同時,東北和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如渤海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卻內遷進入華北。

1.契丹人和渤海人內遷華北

契丹人所建的遼國經略華北的燕雲十六州時,將大批契丹人和被征服後渤海人遷入這一地區。

天顯元年(926年),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除將大部分渤海人遷到遼東外,還將其貴族千餘戶遷於燕,並“給以田疇,捐其賦入,往來貿易關市皆不征”,予以種種優惠,使之定居下來;會同五年(942年),為了加強對燕雲地區的控製,太宗下令契丹人戶分屯南邊,遷入燕雲地區。此後,陸陸續續都有契丹人遷居燕雲。其中,南京(今北京)一帶是契丹和渤海移民最多的地方。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路振出使遼朝,看見南京城內有穿非漢族服裝的人,“蓋雜契丹、渤海婦女耳”;城中有渤海人組成的兵營,“即遼東之卒也。屯幽州(即南京,宋人仍用唐代的州名)者數千人,並隸元帥府”。經過幾次遷移,渤海人已廣泛分布在華北(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和今河北山海關附近。

當時契丹人和渤海人,以及其他東北少數民族族群定居燕雲的數量,據曹樹基先生根據《遼史兵衛誌》推測,遼末天祚帝元年(1101年),設在南京(今北京市)、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平州(治今河北縣盧龍縣)和奉聖州(治今河北涿鹿縣)的宮衛提轄司共37個。宮衛提轄司是既領宮衛兵丁,又領戶口的軍事行政組織,每提轄司約管宮衛戶1500戶,37個提轄司共管5.5萬餘戶,如以每戶5口計算,約27.5萬人;其中,契丹戶大約2.2萬戶,11萬人;包括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內的蕃漢轉戶3.3萬戶,16.5萬人。由於在遼國占領以前,生活在燕雲地區的非漢族人數量有限,上述契丹戶和蕃漢轉戶中的非漢族人絕大多數是外來移民。

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金滅遼後,大部分契丹人在金軍的武力驅迫下離鄉背井,一部分契丹人被編入軍隊,進入中原作戰,而後定居中原;另一部分契丹人則在東北,今內蒙古中部及蒙古國境內進行遷移。經過金初的移民,今華北內蒙古草原的中部、東部及其邊緣成為契丹人的重要分布地區。金在此設東北路(治泰州)、西北路(治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和西南路(治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以東)三個招討司。

2.女真人內遷華北

女真人滅遼建金並開始攻宋後,一批女真人進入華北,有的即留居於此,裴虎山、烏延吾裏補、紇古石烈石胡等人便是他們的代表。此外,金將撻懶在占領山東之後,“久居濰州(治今濰坊市)”,“每認山東以為己有”。到太宗天會十年(1132年),“沿河、沿淮及陝西、山東等路,皆駐北軍”。從此掀起了女真人以及東北其他少數民族族群內遷華北的移民潮。

史載,從天會十一年(1133年)秋,金“起女真國土人散居漢地”,有組織地將女真人遷入中原。文獻記載此事:“盡起本國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連村,屯結而起。”《建炎以來係年要錄》甚至說:“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惟金主及將相親屬衛兵之家得留。”從熙宗天眷年間到皇統初年(1138~1141年),女真人“自本部族徙居中土,與百姓雜處”,“非止女真,契丹、奚家亦有之”。這些在政府組織下,“計其戶口給以官田,使自播種,以充口食”的移民,在皇統五年(1145年)被稱為屯田軍。屯田軍分布地域極廣,“自燕山之南,淮隴之北,皆有之,多至六萬人,皆築壘於村落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