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華北漢族史(12)(1 / 2)

懷慶府(今沁陽市),接納政府組織的山西移民也約為2.2萬人。如民國《楊氏家乘》上卷記:“楊克成,配布氏,明洪武元年(1368年),自洪洞遷河內之柏鄉鎮。”又如《孟縣誌·大事記》中說:“洪武三年(1370年)徙山西民於河北,而遷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開封府,洪武時期轄43個州縣,洪武時有山西籍移民近16萬人。民國《重修襄城縣誌》卷九《氏族》中說:“襄城民族,明初自山西洪洞遷襄者,約居十之五六,自他處遷來,亦約十之二三,其宋元舊族,約十之一二而已。”

河南府(今洛陽市),約有山西籍移民7萬人,民國《新安縣誌》卷九稱:“新安率為漢族,其氏族之來鹹雲遷山西洪洞,然多無可考。”

南州府,約有山西籍移民5萬人。《明太宗實錄》卷一八中有一條移民裕州(今方城縣)的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河南裕州言:本州地廣民稀,山西澤、潞等州縣地狹民稠,乞於彼無田家,分丁來耕。上命戶部如所言行之。”

汝寧府,約有山西籍移民1.8萬人。《西平縣誌》雲:“洪武年間,山西、陝西、河北、山東等省及河南西部人遷至西平者最多。”從該誌所作的統計看遷入西平的27族中有16族是從山西遷入的,占移民的59%。

總之,在洪武年間(1368~1398年)河南的移民總數約有93.4萬人,其中從山西遷入的移民占了絕大多數。

(二)山西人東遷填山東

洪武年間(1368~1398年),山東接受180餘萬移民中,有自山西的移民達122萬人,占移民總數的66%,也是山東移民的主體。

東昌府接納山西籍移民29480戶,約合147400人。《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七雲:“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明太祖實錄》卷二四三又雲:“後軍都督僉事朱榮言:東昌等三府屯田遷民五萬八千一百二十四戶,租三百二十二萬五千九百八十餘石,棉花二百四十八萬斤。左都督僉事陳春言:彰德等四府屯田,凡三百八十一屯,租二百三十三萬三千三百十九石,棉花五百零二萬五千五百餘斤。”另據曹樹基的統計,洪武年間(1368~1398年)東昌府屬7縣共有130個移民屯,而土著屯僅38個,可見東昌府是一個重建式的移民區。

兗州府在明初接納了57萬左右的外來移民,其中80%~90%來自山西,有人口50萬左右。如光緒《平陰縣鄉土誌》列舉該縣的15個大族,其中隻有1族為宋代末年的遷入者,9族於元代末年及洪武年間遷入,餘為以後之遷入者。洪武年間遷入者,有5族稱從山西洪洞縣遷入的,1族自青州遷入,1族自蘇州遷入,餘不詳。可見平陰縣洪武年間的移民也是以山西人為主。又如滕縣也是一個山西移民的聚居區。《滕州史話》稱:“全市一千二百多村莊中,明代立村的約占二分之一,其中一百多個村是明初從山西洪洞等縣遷滕的。”

青州府也接納了一定數量的山西移民,如沂水縣有51個土著村有46個山西洪洞籍的移民村。故青州南部的20萬移民中,山西籍的移民約有9萬,占移民總數的45%。青州北部的22.8萬移民中,山西籍的移民約有2萬,僅占移民總數的8%。

萊州有山西移民約6萬人,如濰坊的移民來源廣泛,但仍以山西移民為大宗,據民國《濰坊誌》卷十《民社誌·氏族》記載,明初遷入的山西移民有23族,洪武遷入的山西移民有90族。

登州有山西移民約11.8萬人,占移民總數的64%。

濟南府有山西移民24.5萬人,占移民總數的60%。如從齊河縣自然村建村的情況看,明初山西籍的自然村有28個,洪武年間(1368~1398年)有2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