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華中漢族史(3)(1 / 3)

7.石家河文化

1956年首先發現於湖北天門石家河。此前學術界或稱之為青龍泉三期文化、湖北龍山文化、長江中遊龍山文化。何介均先生主張命名為“石家河文化”。其文化範圍北至河南南陽盆地中、南部,東北越過武勝關,東至鄂皖邊界,南到沅水和湘水中遊,西至三峽峽口。典型遺址主要有隨州西花園、大悟呂王城、天門石家河、當陽季家湖、通城堯家林、湘鄉岱子坪等。石家河文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中原龍山文化相近。出土的大量紅陶小杯應是作飲酒用,說明糧食生產已發展到一定水平,有了較多的剩餘;隨州西花園出土的一件紅陶小杯上發現了規整的雲雷紋,天門鄧家灣遺址出現了銅塊和孔雀石,透露出石家河文化可能已進入了銅石並用時代;在多處墓地中,出現了貧富懸殊、等級分明的現象,說明石家河文化已出現了社會分層現象,處於早期國家形成的前期。其年代在距今4500~4200年。

何介均先生認為,從彭頭山文化到石門皂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存在著密切的繼承發展聯係,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這就是說長江中遊兩湖地區的文化從萌芽期開始即自成一發展序列。當然,它並沒有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如北方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繁榮發展的。

8.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

該遺址位於萬年縣城東北15千米的小河山,屬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距今在9000年前後。石器以打製石器為主,磨製石器較少,而且比較粗糙,器類也簡單;陶製以夾紅陶為主,陶色不純,內壁凹凸不平,表現出明顯的原始性。未見確鑿的家畜骨骼。結合出土工具分析,當時人們主要依靠漁獵和采集為生。

9.山背文化

以江西修水縣山背村遺址命名。1961年首次發現。出土石器有石锛、石刀、石斧、石鏟等,陶器以夾砂紅陶居多;居址為地麵建築,平麵呈圓角長方形,築牆泥土中摻有稻殼、稻稈。反映出當時居民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漁獵。

10.樊城堆文化

1977年首先發現於江西樟樹市(原清江縣)三橋鄉廟下村附近。據近年調查發掘,該文化的南界可達於都,北界到達長江南岸,是分布於贛江-鄱陽湖水係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重要遺址有:營盤裏、築衛城、盤子嶺、鳳凰山等,均在今樟樹市境內。該文化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以鼎、豆、罐為主要器形,並盛行三足器,有為數不多的幾何印紋陶;石器有石锛、石刀、石鏟等。

上述考古發現向我們展示了遠古時代華中原始族群燦爛文化的風貌,並向我們揭示了該區土著族群文化與鄰近地區如中原地區、吳越地區、嶺南地區古代族群文化的悠久聯係。

(三)華中地區的遠古原始族群

1.三苗氏

三苗是傳說中廣泛分布於南方長江中遊地區的一個原始族群。《戰國策·魏策一》載吳起說:“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安徽龍感湖、大官湖一帶,與今鄱陽湖隔江相望;衡山為今大別山或桐柏山,文山無考。也就是說,傳說中的三苗主要活動於今江漢平原以東至江西北部地區。

在傳說中,三苗氏是一個比較強大而先進的族群。《墨子·尚同中》雲:“逮至有苗之製五刑以亂天下。”表明三苗社會政治已進入較發達的形態,出現了刑法。

三苗氏與北方的炎黃集團的接觸早就開始了,到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雙方的關係更為密切,不過這種關係在傳說中主要以戰爭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

相傳堯時曾出兵丹江流域,以征服南蠻。《呂氏春秋·召類》雲:“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丹水為今漢江上遊的一條支流,南蠻是以三苗氏為首的南方部落聯盟。堯的這次軍事行動很可能取得了勝利,因此《史記·五帝紀》有堯“遷三苗予三危”的記載。

舜也曾出兵征三苗。《呂氏春秋》上條引文下又說:“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看來這次苗民敗得更慘,一些被征服者被迫接受強製同化。舜的這次南征很可能深入到了江漢平原甚至更遠,所以現在湖南一帶流傳有關於舜的傳說。最動人的莫過於舜南征不歸,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追蹤南下,到洞庭之濱得知舜的死訊後殉情於瀟湘之間的傳說。

禹時炎黃集團繼續攻打三苗。《墨子·非攻下》雲:“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苗師大亂,後乃遂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