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庸人
庸也是一個古老的族群。與濮一樣,他們也曾參加商末武王伐紂戰爭,並由此建立庸國,成為周的邦國之一。庸人的活動區域在今鄂西北及鄰近地區,湖北的竹山縣是其中心。
早在楚王蚡冒“始開濮地”之前,熊渠已舉兵伐庸,並最終使庸也淪為它的屬國。
前述楚莊王四年(公元前610年),庸濮趁楚大饑而聯合叛楚。這次起兵初時對庸十分有利,但庸人未能掌握有利時機主動出擊,最終被楚聯合秦人、巴人,並拉攏先已歸附庸人的群蠻擊敗。庸人從此亡國。由於這一結果的突發性,大部分的庸人可能死於這場戰爭以後的屠殺之中,所以史書中不見有庸人外遷的記載。
(四)盧人
盧人,又稱盧戎。《左傳》桓公十三年杜預注曰:“盧戎,南蠻。”可見“盧”雖稱戎,卻屬南蠻係統。
盧人也是一個古老的族群,也是參加武王伐紂的八大方國之一。所謂“庸、蜀、羌、髯、微、盧、彭、濮”是也。
盧人的居地,約在今湖北南漳縣一帶,與楚國的早期發展基地十分鄰近,因此,當楚國向外擴張時,盧人必然首當其衝。不過,盧人與楚人的早期關係目前尚不清楚。據張正明的意見,楚王熊渠伐庸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很可能同它東麵的盧、羅、鄧三國修好,讓他們保持善意的中立。
楚武王熊通時,國勢強盛,掃平江漢平原成為武王的畢生追求。楚武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武王興兵伐羅、盧等國,“羅與盧戎兩軍,大敗之。莫敖縊於山穀,群帥囚於冶父,以聽刑”。但這次慘敗似乎也沒有能阻擋楚人東征的步伐。經過幾年的休整之後,楚國再次出兵,終於滅掉了近在肘腋的盧、羅等國。
盧國滅亡之後,盧戎之名不複見於史籍,其主體應逐漸融入楚族之中或隨羅人外遷。
(五)羅人
羅是春秋時期江漢地區一個重要的國家。其族別,從他與盧國長期處於同盟關係來看,很可能與盧戎同族。不過據《通誌·氏族略》,羅國“熊姓,一曰祝融之後,妘姓”,似乎說他源於中原炎黃係。但即便如此,其主體居民主要是盧人應是沒有疑問的。
羅的地望與盧緊鄰,在今湖北省宣城市境。羅人在亡國之後的命運,是被大量外遷。先是被遷到枝江,後遷到湖南湘陰。湘陰在西漢時有羅縣,應邵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此後羅人應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並成為湖南省境內最初漢人的一部分,為湖南地區的早期開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六)巴人
巴人也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族群。商代稱巴方,勢力曾達於江漢地區。周代為國之“南土”,被封為巴子國。其活動區域在今川東鄂西一帶,清江流域是其發祥地。
春秋至戰國中期,巴國數與楚、蜀為敵,其後勢力漸衰。公元前361年被秦所滅,巴人從此散入川鄂之間山區。
巴人之後主要分為兩支。一支稱“廩君巴”或“廩君蠻”。上節提到的廩君就是其始祖的傳說。他們主要以鄂西清江流域為活動中心。
另一支稱“板楯蠻”,以手執板楯作戰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川東鄂西山區。該支巴人主要有七大姓:羅、樸、督、鄂、度、夕、龔,因此又稱“板楯七姓巴”。
(七)盤瓠蠻
盤瓠蠻因崇拜盤瓠而得名。關於盤瓠傳說已見上節。
盤瓠蠻的活動不見於先秦文獻中,但漢魏時期今湖南境內以地名冠稱的長沙蠻、武陵蠻和五溪蠻等,幾乎全都是盤瓠種屬。由於秦漢間該地區並無蠻人大量遷入的證據,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盤瓠蠻至遲在先秦時期已經生息繁衍於今湖南中西部地區,沅水流域是其活動中心。
(八)商人
商人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建立商朝後,有一部分商人因種種原因南遷到江漢地區,他們為傳播商文化,促進長江流域的開發和兩大流域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商朝中期以後,商人對於南進突然變得急切起來。吸引商人跋山涉水深入南方的,是華中豐富的銅礦資源以及冶煉青銅所需的鉛和錫。由於中原銅礦資源嚴重缺乏,高度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和龐大的社會需求迫使商人必須尋找和控製新的銅礦資源。很可能這時候商人已了解到華中富有銅礦資源,因此,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商人南征了。
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武漢市黃陂縣盤龍城商代遺址,目前學者已比較一致地認為是南下商人所建的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始建年代約在商代中期武丁時期。作為商文化在長江中遊地區的一個前哨陣地,這個據點對華中地區古代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它把商人高超的青銅冶鑄技術帶到了南方,促進了當地越人青銅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