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華中漢族史(7)(2 / 3)

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時期江西接受的移民並非僅限於來自北方,南方籍移民亦有較多的遷入,尤其在唐末五代江西經濟大開發,文化大發展時期,應有不少鄰近地區的南方籍移民遷入江西。

唐宋時期江西人口的高速增長,使江西開始麵臨巨大的人口壓力,一些開發較早和條件較好的府州,如洪州、袁州、信州、饒州、吉州等,到宋代已成為人稠地狹的地區。據統計,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江西路官民田總計達45223146畝,已接近江西全省可開發麵積的極限水平(1949年江西省的耕地麵積也隻有4789萬畝)。以崇寧元年(1102年)全路人戶1664745戶計,戶均耕地僅27畝多一點,如以一戶5口計,人均擁有耕地不過5畝多。在畝產量不高的古代,這幾乎是維持一個人溫飽狀態的最低數字了。盡管南宋初期由於宋金戰爭的破壞,江西人口有相當損失,但人口密度仍高居不下。嘉定十六年(1223年),江西路(約相當今江西省)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千米37.7人,居東南各路之最,僅次於成都府路和潼川府路而列南宋全境的第三位。

為此,從五代開始,江西省已開始向鄰近省份輸出移民,以減輕日漸嚴重的人口壓力。遷出的江西人,以流入土地耕墾未盡、人口密度較低的兩湖、廣東為多,江淮之間在宋金戰爭停息後,亦有部分江西人遷入複墾。

(二)漢族向湖北的遷入和發展

湖北地鄰中原,黃河流域稍有風吹草動,便有大量移民湧入,但隨後戰亂往往也波及這個地區,不但迫使北方移民繼續南遷,一部分土著居民也隨之遷往長江以南,加之戰爭中人口死亡較多,使湖北人口數量呈現出大起大落的特點,湖北漢族的發展曆程也就十分曲折。

安史之亂開始後,北方人民開始向南遷移,湖北因地鄰中原接受了大量的流民,主要集中於襄陽一帶。但隨著戰火燒及襄陽,北來移民及當地土著又紛紛南逃到江陵及長江以南地區,致使今荊州市和武漢市及湖南北部一帶聚集了大量的移民。《舊唐書·地理誌》載:“自至德(756~757年)後,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荊南井邑,十倍其初。”戶口猛增的荊州因此析置新縣,治所江陵城在乾符五年(878年)竟一度有30萬戶,成為“衣冠藪澤”。鄂州(治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元和時戶口數比天寶時多了一倍,並已從一個下州升為觀察使治所,增領蘄、黃二州,成為中央財賦主要來源的東南八道之一。

唐末藩鎮混戰和農民起義,又有大量移民流入湖北,但由於荊襄一帶也是藩鎮征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因此湖北人口損失也很大。如前述江陵曾有戶30萬,但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軍隊大掠江陵時,“江陵城下舊戶三十萬,至是死者十三四”。此後江陵又迭遭戰亂,城中居民一度僅剩17家,在成汭的撫輯下,到天複三年(903年)因流民的遷入才恢複到近萬戶。由於原有人口嚴重減少和北方移民的大量遷入,唐末北方移民可能已在今湖北的一些州中占了優勢。

由於亂後居民稀少,五代和北宋時期,不少移民開始自發遷入湖北墾殖,他們主要來自人口密度較高的江西和福建。例如,蘄州蘄水(治今浠水縣)“民雜江、閩”。張國雄的研究也表明從五代至宋代已有不少的移民遷居湖北。這個時期是湖北漢族人民恢複發展較快的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