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華南漢族史(1)(2 / 3)

廣東的地形特點是南嶺北峙,北高南低。從地形圖上看,廣東北部為山地,多綿亙於南嶺以南,最高峰為石坑崆山,海拔1922米;中部為丘陵帶,也有不少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峰。南部有濱海平原和丘陵、台地,此其一。其二,山丘廣布,農田細碎。由於北部沿省界群山集結,餘脈南延,所形成的廣東中部自東而西廣闊的丘陵地帶,又因梅江(韓江上遊)、東江、北江、西江等河流的中上遊貫穿於山地丘陵之間,使山地分割成許多河穀盆地,從而導致田塊子、農田細碎。其三,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河流縱橫。由於珠江三角洲主要幹流時分時合,縱橫交織如網,並隨著三角洲的發育,河口向海不斷推移,從而形成了互相連接,又互相穿插,大三角洲中套小三角洲的景象,故廣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其四,海岸線長且曲折。據統計廣東海岸線長達8400多千米,其中大陸海岸線長4300千米,島嶼海岸線長4100千米,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廣東的海岸線還曲折綿延,從而形成了許多良港,廣州、汕頭、湛江都是著名的港口,天然漁港則有150多個。

福建地形的特點呈馬鞍形。被稱為閩西火山帶的武夷山脈在海拔1500~2000米,愈西愈高,占據福建全省西部的大部分麵積;從北至南由鷲峰山脈、戴雲山脈和博平嶺組成的閩東大山帶山勢直逼海濱,兩大山帶之間形成一條狹窄的穀地,形成馬鞍形的地形,此其一。其二,山多平地少。福建山勢高峻,地形崎嶇,山地占全省總麵積95%左右,而平地占5%左右。其三,半島多、海岸曲折。由於福建山地占全省麵積的95%左右,加上閩東大山帶東側的許多支脈直逼海濱或伸入海中,從而形成許多半島及河灣,使福建的海岸線顯得十分曲折,北起福鼎縣的河埕,南到詔安縣的洋林,海岸線長3323.6千米,而從河埕到洋林的直線距離僅535千米,海岸曲折率為1∶1.62,曲折度屬全國第一。

華南大陸以外,有台灣島和海南島,分別為中國的第一、第二大島。

台灣島總麵積為3.576萬平方千米,南北延伸約380千米,東西寬20~150千米。

台灣地形的特點是山地南北縱列,總麵積的三分之二為山地和丘陵,除宜關平原以及花蓮與台東之間狹窄的斷層穀地外,其中部和東部幾乎全都是山地,此其一。其二,中部和東部台灣山脈山勢雄偉,高峰連綿,海拔3000~3500米,構成了台灣的“屋脊”,是縱貫全島的分水嶺,嶺脊偏東,將台灣島分為不對稱的兩半。玉山主峰海拔3950米,為台灣最高峰。西部則山勢漸緩,阿裏山脈西麓多丘陵和盆地,沿海有比較寬廣的衝積平原和盆地。其三,山勢直逼海岸,河流源短流急。因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向四方分流入海,河流坡度大,流量大,多險灘、瀑布,航行不利但水力豐富。其四,海港優良,著名的有基隆、高雄等。

海南島總麵積3.22萬平方千米,與雷州半島之間相隔20千米,全島由山地、丘陵和盆地組成穹窿狀海島。

海南地形的特點是高峰聳峙,台地周環。其五指山脈聳立在中部,山脈位置偏於海南南部,以二指為最高峰,海拔1879米。所謂台地是周圍界以陡坡的廣闊平台,形似級級台階。海南台地圍繞著五指山脈,有土地總麵積為5萬餘畝,大多可利用於農林牧漁業。此其一。其二,河流從五指山脈奔流四射,獨流入海。其三,沿海港灣甚多,海口、三亞都是著名的海港。

(三)華南的氣候

華南處於亞熱帶季風溫潤氣候區域,其特點是平均氣溫高,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夏長冬暖,夏秋多台風,冬春有寒潮霜凍。

廣西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其氣候的特點是高溫多雨,幹濕季節明顯,由於廣西地處低緯,太陽高,輻射強烈,輻射總量達11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為10℃~28℃,是我國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區之一。全區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南部沿海地帶終年無霜。與此同時,廣西雨量約有80%集中在每年的5~9月,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2800毫米,比全國年平均降雨量和世界年平均降雨量均高出1倍左右。

廣東北回歸線橫穿中部,其氣候的特點也是高溫多雨,據統計,其年均輻射量為101千卡/平方厘米~137千卡/平方厘米,且南部多於北部、沿海多於內陸、年平均氣溫10℃~28℃,南北之間的差異雖然比廣西為大,但也是全國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區之一。全省無霜期為295天,南部沿海地區也終年無霜。與此同時,廣東雨季大致集中在5~10月,降雨多達120~160天,年降雨量達2200毫米以上,比長江流域幾乎多一倍。香港和澳門的氣候與廣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