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華南漢族史(7)(2 / 3)

五、宋元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

曆史驚人的相似,使得天下大定的隋唐以後又出現了與三國兩晉南北朝相似的宋遼夏金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從契丹神冊元年(916年)阿保機建遼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滅亡,共364年,其間先是遼、北宋、西夏的鼎立,後是金與南宋的對峙,最後由元朝統一了中國。元朝共曆89年,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元末人民大起義中滅亡。

在這動亂的時代,北方漢族以更大的規模向南方遷移,從宋靖康之亂以後始,經南宋與金對峙,南宋與元對峙及至南宋滅亡,斷斷續續地綿延了一個半世紀之久。在這次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大遷移中,又有大批的漢族遷入華南。

(一)遷入廣東的漢族

宋元之時,中原漢族遷入廣東有兩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是北宋末年,金兵入汴後,中原大亂,宋高宗南逃,中原漢族隨之大規模南遷,《宋史·高宗紀》: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朝廷命“出米十萬斛”以濟太湖一帶各州府“東北流寓之人”。但是金兵窮追不舍,從兩浙打到今江西南昌,迫使遷到這一帶的中原漢族士民輾轉南逃而入粵。這次入粵的漢族既有流士,又有流民。

建炎三年七月,隆佑太後率部分官吏士民入江西,曾在嶺北的虔州停留一年。隆佑太後返回臨安時,“士民既沒有隨太後赴臨安的條件,又勢不能北還,因而不得不更南度大庾嶺,求安身之地”。建炎四年(1130年),李綱自海南流放回來,自廣西入廣東,作《江行即事八首》,詩中提到“衣冠避地成僑寓,風月留人長往還”,顯然是針對沿途所見有感而發。入粵漢族多以今南雄縣珠璣巷為翻嶺進入廣東的第一站,然後經此轉遷各地。嘉靖《廣東通誌》引《南雄府圖經》:“嶺上古有珠璣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孫。”乾隆《南雄府誌》說:“廣州故家巨族,多由此遷居。”故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下詔令給在嶺南避難的中原士大夫以“廩祿”。而入粵的流民亦不絕於書,如陳猷,“其先汴梁人,仕宋。金陷汴,遷南雄珠璣裏”。陳息卿,“其先汴梁人。祖鐸,宋承事郎。欽宗靖康末,扈蹕(指隨宋高宗)於杭。遂入廣,家於番禺、增城之間”。“湯氏,邑(新會)之著姓也,自言其先汴人,隨宋南渡,居嶺南南雄”。“邏岡鍾氏,番禺巨族也。其先汴梁人,宋靖康避地來廣州……卜居邏岡”。這些南遷者,也多從江西越大庾嶺入廣東的南雄縣珠璣巷為第一站。故明清纂修的廣州府各家譜,記其祖先宋代輾轉來珠璣巷的,比比皆是。

第二次是南宋末年,元世祖大舉攻宋,江西、湖南等地的漢族人民被迫紛紛舉家入粵。如趙昰、趙昺“二王”行朝期間文天祥在江西、福建募集的眾多部屬,行朝由閩入廣所率大量軍兵,以及隨行朝入廣的大批宗室,在行朝滅亡後,一部分殘存者也散居於廣東各地,如趙氏宗室有定居於新會者,文天祥族人亦有定居寶安者。黃慈博先生輯的《珠璣巷民族南遷記》記載了40個氏族遷入珠璣巷前後的遷移情況,宋代遷入的有36個,占了90%。其中自北方遷入的有14個氏族,又占宋代遷入的39%。他們的遷移簡況是:

屈氏(屈大均祖先),南宋初自祥符遷此;

佛山霍氏,本家霍山(在今安徽境),南渡時抵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