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遷入廣西的漢族
自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衛颯開通湘南通粵北的通道,尤其是唐代又開通了粵北南雄跨大庾嶺至贛南的通道後,遷入嶺南的漢族多先入粵北南雄珠璣巷後再轉徙廣東各地,入桂的漢族相對較少。及至宋代,這個狀態才有了改變。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壯人首領儂智高率眾反宋,立國稱王。宋朝廷派狄青領數萬大軍南征儂智高。事平之後,留下的戍兵“逾二萬四千人,以四千人屯邕州(今南寧市),兩千人屯宜州(今宜州市),千人屯賓州(今賓陽縣),五百人屯貴州(今貴港市)”。對當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大明一統誌》引元誌即雲:“今邕人皆其種類,故語言類襄漢。”此後,宋王朝為加強對壯族地區的控製,在今桂西的左江、右江、柳江流域一帶設立寨這一軍事行政機構。每寨管轄若幹個土州、縣、峒。寨築城堡營盤,由漢官提舉領官兵屯防。左、右江一帶屯兵5000人,分駐橫山(今田東縣城)、太平(今崇左縣城)、古萬(今崇左縣江州)、湖潤(今靖西縣湖潤圩)、遷隆、永平(均在今寧明縣境內)等寨。柳江一帶屯兵8000人,分駐武陽(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融州(今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寨。欽州一帶屯兵五500人,分駐如昔、抵棹二寨。北宋末,遷入廣西路的移民也甚多。如《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卷六三載:紹興三年(1133年)三月癸卯,“直徽猷閣知靜江府許中降職一等。時中原士大夫避難者多在嶺南,上數詔有司給其廩祿。中言:‘本路諸州賦入微薄,請禁寄居官毋得居沿邊十三郡,見寓止者皆徙之,乃毋給其祿。’上惡之,乃有是命”。靜江府治今桂林市,許中所言之“本路”即靜江府所在之廣西路。可見兩宋之際不僅靜江府,就連接近少數民族聚居的“沿邊十三郡”,也有避難的中原士大夫。許中之所以降職正是因他企圖禁止並遷出已寓居在此的移民而獲罪。又如蔡條說:“嶺右頃俗淳物殘。吾以靖康歲丙午(1126年)遷博白時,虎未始傷人,村落間獨竊人家羊豕……十年之後,北方流寓者日益眾,風聲日益變,加百物湧貴,而浸傷人。今則與內地勿殊,啖人略不遺毛發。”入桂漢族人口的增多大大改變了博白的自然環境。北宋滅亡前後,難民流入廣西的記載尚有多處。如在容州(今容縣)一帶“宋南渡後,北客避地者多”。在柳州、三江一帶,“六甲人,宋大觀元年(1107年),金兀術侵擾中國時,福建河民曹、榮、龍、李、潘、楊、歐、馬、藍、侯、龔、謝12姓由福建汀州逃難,經廣東達柳州,而至古宜(今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城),沿河以居,生齒繁衍,曆元及明,史稱其為民”。
南宋末,元軍南下伐宋。時江西廣豐人張天宗組義民投文天祥抗元,後為元軍所敗。張天宗遂率部眾及一部分難民退入廣西西南邊陲的歸順州(今靖西縣)落籍。而且廣西的軍人相當一部分來自北方,如隆興元年(1163年)全州軍士騷亂,知州王次張便“密召鄧州一二以為腹心,縱容治事如常事”,遂得以平叛。
總之,中原漢族進入湖南以後,有的溯湘水而上進入廣西。廣西的賓州、潯州(治今桂平)、柳州、靜江府(治今桂林)、全州、融州(治今融安縣)、鬱林州(治今玉林)、賀州(治今賀州)、貴州(治今貴港市)、容州、宜州(治今宜州市)、梧州、邕州、欽州、雷州都留下移民的蹤跡。就現有資料來看,一些州的移民數量相當可觀。如紹興十四年(1144年),高登流放容州,次年與一些人士一起賦《深衣銘》詩,共有14人,其中2人分別來自大名和黃州。所以,《嶺外代答》“五民”條雲:“欽州(約今欽州市和靈山、東興等縣、市)民分五種,……二曰北人,語言平易,而雜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亂,占籍於欽者也。四曰射耕人,本福建人射地而耕也,子孫盡閩音。五曰疍人,以舟為室,浮海而生,語似福廣,雜以廣東東西之音,疍別有記。”容州(約今容、北流、陸川等縣)、廉州(約今北海市、合浦、浦北等縣)等地也有福建移民。《容州誌》亦雲:“閩、楚、江、浙人多有僑寄此者。”
(三)遷入海南的漢族
兩宋時,遷入嶺南的漢族有的渡過瓊州海峽進入今海南島。紹興年間(1131~1162年)謫居昌化軍(治今臨高縣西南,在全島的最西端)的李光說昌化軍:“近年風俗稍變,蓋中原士人謫居者相踵,故家知教子,士風漸盛。”明人丘溶雲海南島的故家多來自中原,“其散在四州者,瓊為多。瓊屬邑文昌大族可數者五六家,邢其一也。邢之先自汴來。蓋在宋南渡初,至今子孫繁衍,散居邑中者殆居他姓什三四焉”。與此同時,海南也有外籍人士避難避亂遷來定居謀生。如,南宋初太學生陳東被誅,另一太學生福建人陳好,因畏株連而避居海南瓊山之蒼原,後子孫繁盛。正如(風俗)所雲:“瓊僻居海嶼,舊俗殊陋,唐宋以來多名賢放謫,士族僑寓,風聲氣息先後濡染。”“建炎托名,避太學上書之禍,於是有蒼黃陳家;汴都分瓞,啟萬安文學之守,於是有水北邢家;綱使留子孫,大昌忠惠之宗,於是有疊樹蔡家……”入瓊漢族不斷增加,故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雲:“熟黎多湖、廣、福建之奸民也。”範成大《桂海虞衡誌》亦雲:“熟黎貪狡,湖、廣、福建之奸民亡命雜焉,侵軼省界,常為四郡患。”“閩商值風水蕩去其資,多入黎地,耕種不歸”。據統計,瓊州、昌化軍、萬安軍、吉陽軍等各州軍元初的戶數皆比北宋熙寧年間戶數有較大的增加,分別達746%、263%、244%和470%。而北宋元豐初海南四軍州共有戶10366,到元世祖至元年間,增至99885戶。不到200年間,人口增加了9.6倍,顯然是漢族大批入瓊所致。